“西寧賦子”:青海平弦戲
平弦,青海地方曲種之一,又稱“西寧賦子”。平弦的樂器以三弦為主,用月琴、琵琶、揚琴、笛子等伴奏,之后又加入了二胡、大提琴,也有時只用三弦單獨伴奏。曲調優美抒情,溫柔婉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青海平弦的演唱形式主要由一人手敲瓷碟,以第三人稱敘述演唱,過去只有男聲,1949年以后才逐漸有極少數的女聲演唱者。為保持平弦音樂的特色和風味并適應男女分腔的需要,對板、三弦進行了改造,擴大了板胡殼,縮短了三弦桿,音色較為協調。
屬于百姓的平弦
平弦劇當時并無專業藝人,大都由藝友們相聚彈唱,節假日、業余時間在茶館或家里自唱自樂,或被人請去為嫁娶、壽誕助興,或為喪葬醒靈等等,因而活動的范圍比較廣泛。
代表曲目
《沙落雁》、《楚王宮》等。
平弦戲,青海地方劇種之一。是創建于1961年,由曲牌聯套體結構的坐唱曲藝發展形成。它流行于西寧以及青海省東部農業區各城鎮。平弦戲在藝術實踐中,從第三人稱的敘述變為角色的自我抒發,以平弦曲藝音樂中的雜腔為主形成平弦聲腔。
平弦戲《塔中塔》
青海平弦戲的腳色行當按照現行體制可以分為生、旦、凈、丑四大類。
生:須生,如《坐樓殺惜》之宋江。武生,如《戰冀州》之任堂惠。小生,如《春草闖堂》之薛玫庭。
旦:青衣,如《斷橋亭》之白娘子。花旦,如《春草闖堂》之春草。武旦,如《打焦贊》之楊排風。刀馬旦,如《樊江關》之樊梨花。老旦,如《貍貓換太子》之李后。彩旦,如《巧縣官》之大奶奶。
凈:大花,如《貍貓換太子》之包拯。二花,如《貍貓換太子》之郭槐。武花,如《放裴》之廖寅。
丑:可以分為文丑,武丑;文丑如《巧縣官》里面的縣官,武丑如《擋馬》里面的焦光晉。
代表劇目
《貍貓換太子》、《尕旦和尚》、《中秋月》等。
關鍵字: 平弦戲 民風民俗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