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務寺
隆務寺,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府所在地隆務鎮。隆務鎮西南角山底下有數十座經堂'佛殿及數以千計僧舍組成的佛教園林建筑群,這就是赫赫有名于藏區的藏傳佛教寺院隆務寺。隆務鎮由該寺而得名。“隆務系藏語,意為農業區。隆務寺,藏語全稱“隆務大樂法輪洲。在安多地區,其規模、地位、影響僅次于甘肅省拉卜楞寺和青海省的塔爾寺。
隆務寺歷史悠久,據記載最早建于元代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左右,為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當時規模較小。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王朝推行“因俗以治的政策,準建隆務寺。宣德元年(1462年),名僧三木旦仁欽重建隆務寺。其弟羅哲森格為當時隆務寺的宗教領袖,是一位精通大小五明、佛學造詣很深的學者,受到宣德皇帝的尊奉,被封“弘修妙悟國師,正式建立了這個地區政教合一的統治。這個家族后來得到國師封號者有5人之多。明萬歷年間,隆務寺大經堂建成,明帝于天啟二年(1622年)賜題“西域勝境匾額,懸于經堂門首。
1630年,夏日倉一世雅杰藹丹嘉措(被認為是三木旦仁欽轉世)主持隆務寺,頗受當地群眾尊崇,修建了該寺的參尼扎倉(顯宗學院)。清乾隆23年,清廷封夏日倉一世為“隆務寺呼圖克圖宏修妙悟國師,當時正值三世達賴在青海弘揚格魯派教法,加上土默特蒙古強大壓力,原為薩迦派的隆務十二族政教首領,其區域性的政教合一統治延續近200年。經歷輩夏日倉活佛不斷擴充,隆務寺規模不斷擴大,占地面積曾達到了1300畝,僧人最多時2300人,有經堂35座,僧舍303院,活佛府邸(囊謙)43座,共計9000余間,活佛40余人,屬寺200多座我,成為安多地區格魯派大型寺院之一。
隆務寺的經堂、佛殿等建筑宏偉壯觀,裝飾華麗,文物豐富。經堂內供奉明朝皇帝賞賜的釋迦牟尼等塑像數十尊,造型精美,莊嚴肅穆。保存宗喀巴大師法衣一件,高11米的宗喀巴大師像,底座周長26米,通體貼金,上下周圍鑲嵌金玉寶石,更顯得金碧輝煌。還有夏日倉一世至七世的衣缽,成千上萬件的法器,精美的壁畫、堆繡、唐卡等藝術品,浩瀚的佛教經卷典籍,成為省內又一處佛教藝術博物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在50年代末和“文革期間,破壞慘重。現已對外開放,經過修復,重現昔日風采。現有佛堂7座,囊謙6座,僧舍300余間,僧人數百名。寺院在一年之中有多次隆重的佛事活動,其中農歷正月祈愿法會規模最大,有曬大佛,轉,跳欠等活動。隆務寺又是安多藏戲的發祥地,僧眾們常有藏戲公演,使隆務鎮附近村落一年四季都有豐富多彩的大型文化娛樂活動。游客至此,可躍榱炻暈饔虻姆綺隆務寺在黃南州同仁縣地區,轄有10幾座屬寺。
據《安多政教史》所載,主要有隆務鎮的投毛寺、投毛恰尕寺(現在吳屯上、下莊寺);蘭彩鄉的葉什姜寺;黃乃亥鄉的扎西其寺、隆務貢寺;麻巴鄉的乙格寺;保安鄉的當格寺、沙尕夏寺;雙棚西鄉的西關寺;加吾鄉乙格寺;曲庫乎鄉的達江寺;扎毛鄉的德欽寺;宗俄寺、宗噶寺以及已消亡的宗賽寺、多熱卡索寺、宗瑪寺、曲瑪爾寺和卡貢拉當寺等寺院。屬寺多為一世夏日倉及其弟子所建。隆務寺的香火村莊主要有原隆務鎮七莊、麻巴七莊、四寨子、浪加、吉卡三莊、加吾浪倉、賽龍巴三莊、曲庫乎鄉、澤庫的和日鄉、寧秀鄉、賽山川三地以及上下和日年桑等。此外,隆務河流域的其它農牧區亦為隆務寺的勢力范圍。
關鍵字: 庫乎鄉 格魯派 薩迦派 藏傳佛教 隆務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