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俟城景區
伏俟城 吐谷渾王城──伏俟城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石乃亥鄉以北、菜濟(切吉)河南,東距青海湖約7.5公里的地方,又稱鐵卜加古城。周圍是一片地域開闊、水草豐美的大草原。此城當地人稱“切吉加夸日,藏語lsquo;夸日rsquo;為城,稱漢人為lsquo;加rsquo;,意思就是切吉地方的漢人城。因為這里自古以來,一直是兄弟民族游牧之地,他們沒有筑城而居的習慣,加上年代久遠,誰也說不清它的來歷,就誤認為是漢人所筑,其實它就是公元6-7世紀赫赫有名的吐谷渾王城。對以游牧為生的民族來說,他們并不那么看重和需要城堡,吐谷渾直到五世紀中葉才開始建城,“始邑伏羅川;六世紀中葉,其王夸呂始稱“可汗,“居伏俟城。但其習俗仍然是“雖有城廓而不居,“猶以氈廬百子帳為行屋。伏俟城一直是吐谷渾的王都所在地,前后至少有120年之久。
建于1400年前的這座古城,至今仍然保存得相當完整。城略呈方形,東西長220米,南北寬200米,墻基寬17米,高12米。在城內的中軸線兩側,各有隆起的長50米、寬35米的3個互為聯接的基址,幾組建筑遺跡仍然隱約可見,南面的城墻上有一個缺口寬10米左右,應該就是城門。城內偏西處有一東西長70米,南北寬68米的小方城,門在東邊,南北及東墻略高于現在地面,兩墻與城西墻重合。城外尚有用礫石筑成的外郭,長15米,高9米,臺上有房屋遺跡。外郭的北墻已被河水沖毀,完整的南墻長達1400米。這種城內有城,城外有郭以及中軸線為基礎的建筑布局,反映了漢式城郭制度的基本特點,又頗具民族風格,體現了吐谷渾文化的多元性。
伏俟城東連西平(今青海西寧)、金城(今甘肅蘭州),南下可達益州(今四川成都),西通鄯善(今新疆?s羌)曾經在中西交通線上發揮過相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公元四世紀至六世紀河西走廊一度阻塞不通的情況下,東西商旅往來多取道祁連山南,經青海西達南疆。這樣,伏俟城就成為這條交通孔道上的重要樞紐。吐谷渾人是善于做買賣的,他們的商隊經常出沒于益州和黃河中下游地區。公元553年,由東魏(都鄴城,今河南安陽附近)返回的一支擁有駝、騾600頭、人員240人的龐大商隊,一次就運回數以萬計的雜彩絲絹,當然他們去時也是滿載各種貨物的。史稱吐谷渾人曾得波斯良馬,反映他們和波斯也有貿易往來。1956年在西寧隍廟街曾一次挖出近百枚波斯薩珊王朝和俾路斯王朝(公元457-483年)時的銀幣,就足以說明吐谷渾人控制的這條東西貿易通道在當時是多么重要,而吐谷渾人選定伏俟城作為王都,與為了更好地控制這條交通孔道恐怕不無關系吧。
關鍵字: 伏俟城 吐谷渾王城 四川成都 鐵卜加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