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峪口三清觀讓我與道教結緣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此話果真不假,蘇峪口三清觀里會“說話”的神像著實讓這塊兒靈杰之地“火”了起來,“名”了一把。作為一名無神論者,雖然我已經從電視、報紙上知曉了神像會“說話”的科學解釋,但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還是帶著些疑問決定到三清觀探個虛實。
擇了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和同事們驅車來到蘇峪口,車行至道觀門口,一位身穿百衲衣的道長面帶微笑,邁著輕盈的步態迎了上來。在他的指引下,我帶著一份好奇,懷著一種不太虔誠的心態隨道長走進了道觀,聽著道長對道教文化及諸位尊神的介紹。不知為什么,道長寥寥數語雖然充斥著對道教文化的信服與對神靈的崇敬卻沒有令我煩感,反而從他的話語中,我感受到了一種廣博的智慧。以前,宗教文化在我的思想里是與科學絕對對立的,我曾偏執的認為宗教學說是一種毫無根據的信口開河,當然道教也不例外。但是今天,當我身臨其境,置身于道觀之中時,一種濃厚的道教文化氣息不由得讓我肅然起敬。
早就耳聞三清觀的“回音壁”頗具靈氣,果不其然,站在三清觀“回音壁”太極圖內,我說話的聲音在山谷、道觀中回蕩,這種回音清脆而響亮,仿佛山在與你對話,神在聽你傾訴。道長告訴我們:“這里是一塊兒神仙靈、地氣通的風水寶地,道家所講的風水術其實是與現代建筑學中的建筑選址息息相關的,它是一門關于建筑選址、布局的技藝。”此時此刻,我不由得驚嘆于建造這座道觀的建筑師們選址建造技術的精湛,也許這里出現“回音壁”是建筑上的一種巧合,但它卻巧合的如此絕妙,讓人不得不感受到這里的靈氣。站在“回音壁”太極圖的中間向上仰望,主殿依三座大山而建,這三座大山與主殿內供奉的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遙相呼應,似與天地相通,氣勢磅礴。山的南面一幅天然的太極圖出現在眼前,它位于三清觀西南面陡峭的山腰上,這幅太極圖界限清晰,陰陽分明,是由山體上的灌木及草本植物點綴而成,渾然天成,令人贊嘆。道長告訴我們:“這幅天然的太極圖直徑長約42米,南邊為陽(天),北邊為陰(地),中間劃分天地陰陽界的人部清晰可見。這幅天然的太極圖出現在這里給蘇峪口三清觀帶來了靈氣,向人們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太極圖是研究周易學原理的重要圖像,它里面包含著古人無限的智慧。宇宙無限大,所以稱為太極,萬物的生長規律,無不包含陰陽五行,陰陽之氣互為其根,運轉于太極圖中。太極的動靜運轉揭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在主殿的左上方是一座龍王廟,龍王廟建在整個道觀之上,泄洪溝的旁邊。問及道長我才得知,這里每到下暴雨時就會暴發山洪,山洪會沿著三清觀旁邊的泄洪溝流到山下,這使得三清觀存在著被沖毀的危險。為了祈求神靈保佑三清觀不被山洪沖毀,人們就在這里修建了一座龍王廟。道長說:“雖然今年蘇峪口暴發了山洪,但三清觀卻毫發未損,山洪突然改變了流向,沿著高于泄洪溝一丈的山坡攜帶著大量的砂石涌到了公路上。我們在道長的指引下來到了山洪襲擊過的地方,果然如道長所說,洪水真的改了道,把原來林草茂盛的一面山坡沖的滿目瘡痍。這種奇妙的現象用自然科學暫時無法解釋,也許真的是得益于龍王的庇護,但無論如何,這神奇的現象就發生在我們的眼前。
我們跟隨道長又來到了主殿,大家都爭先恐后的從數碼相機中觀看神像“說話”,而我卻無心于此,目光落在了一本《樓觀石本道德經》上,輕輕翻開我國古代偉大哲學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股淡淡的墨香撲鼻而來,那字里行間都滲透著一種無邊的智慧。道長生動的為我講述了關于老子的傳說,關于道教文化的淵源,聽著聽著我不免有些自慚形穢,突然意識到自己雖然接受了十幾年的現代教育,卻對我國的傳統道教文化知之甚少。道長真誠而又精辟的講解讓我了解到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內涵極其豐富的古老宗教,她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我國古老的哲學思想,有著非常系統的信仰體系,她曾經與我國古代的醫學、藥學、化學、天文地理學、算學、養生學發生過千絲萬縷的聯系,她蘊含著深邃的生態智慧。道教從“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出發,十分重視人與環境的依賴關系,她認為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安寧是人類本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故而《陰符經》開篇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她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生成的,“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有按照道賦予它的本性自然發展的權利,人類不應隨意對其進行殺戮,阻礙它們實現自己的價值;她認為,“天道無為,任物自然”,人們應該遵循天道,莫要以“我”觀物,不要隨意干預自然界的客觀進程;她認為,人是道的中和之氣所化生的,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氣,最有智慧的物類。因而道教認為人為“理萬物之長”(《太平經》),也就是說,人肩負有管理和愛護萬物的職責;她認為,“仙道貴生”,因而道教將敬重生命作為其重要的教義宗旨,希望人們對生命要有慈悲之心,不要隨意殺戮生靈。《太平經》說:“夫天道惡殺而好生,蠕動之屬皆有知,無輕殺傷用之也。”《老君說一百八十戒》日:“不得焚燒野田山林”,“不得妄伐樹木”,“不得妄摘草花”。道教的人生觀也同樣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智慧,道教主張“少私寡欲”,“知止不殆”。這一思想告訴人們面對有限的自然資源,無限的私欲,需要我們樹立適度消費的觀念,在向大自然謀取利益的時候要有所節制。“知止”、“知足”,才能維持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常樂”、“不殆”。同時,道家思想一貫主張的兼容并包,形成了中華民族開闊的文化胸襟,使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能夠時時更新,永遠充滿著勃勃的生機。此時此刻,一種相識恨晚的感覺在我心中尤然而生,當我戀戀不舍的邁出三清觀的大門,眼前的一切都似乎充滿了靈氣。近處的靈光寺,遠處的筆架山,蜿蜒的山溪溝道,讓我浮想聯翩。俗語說:“佛渡有緣人”,我想我與道教的緣也許就結于此。
關鍵字: 回音壁 蘇峪口 道教文化 龍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