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海寶寺感受孟蘭盆會
寧夏地處關中之屏障、河隴之咽喉,為佛教由河西傳入內地的一個重要通道,所以留下這些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佛教建筑和佛教的風俗習慣。“盂蘭盆會”就是佛教重要的節日之一,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施孤”。
“盂蘭盆會”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盂蘭是梵文音譯,意思是“救倒懸”;盆是漢語,為盛供品的器皿。據說盂蘭盆可以解先亡倒懸之苦。舉行“盂蘭盆會”是根據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而超薦歷代祖先的佛事。
在中國,依據《盂蘭盆經》而舉行儀,創始于梁武帝蕭衍。他于大同四年(538年)在同泰寺沒盂蘭盆齋,此后上行下效,很快傳播到民間。唐代,每年皇家送盆到官寺,獻供種種雜物,并有音樂儀仗及送盆官人隨行。民間施主也到各寺獻供獻盆及種種雜物。唐時盂蘭盆供極為奢麗,往往飾之金翠。
盂蘭盆會儀式是在陰歷七月十五日全天舉行。在此數天前,即建立三壇:佛壇、普施壇和孤魂壇。佛壇上設有佛像及“導師”使用的如意尺(戒尺)等,普施壇上放有許多供品,孤魂壇上設有若干蓮位牌。
十五日早晨,在以嗩吶為主的僧人樂團吹奏聲中,六人一隊的行法僧人出現。帶頭的是持手鈴的“導師”;即儀式主持入;后面五位分別手執大鼓、木魚、引碧、鐺于、鉿子、小手鼓等。他們先凈壇后開壇。其步驟是首先“演靜”,即對佛壇誦《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等,再念用紅紙寫好的疏文,求佛菩薩下界來指導。凈壇后行“引魂”儀式,讀黃紙寫好的疏文,引鬼魂入壇。讀疏文后,誦《心經》、《往生咒》、“三真言”最后,由主辦盂蘭盆會的功德至在“會榜”上用朱筆一點,開壇完畢。
開壇后拜懺,多依《慈悲水懺》中所載儀禮施行。拜懺時間很長,一直延續到下午,共分三次進行,其間穿插著中午前的上供與齋僧。
晚上“普施”開始,常延續到深夜,活動以放一臺“焰口”為主,最后燒法船、燒靈房、放河燈。
關鍵字: 孟蘭盆會 民族文化 海寶寺 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