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人的運動
清代乾隆皇帝曾說:“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將種。”解放前,由于社會不安定,寧夏回族人民為了健身自衛,學拳練武的人比較普遍。民間有一句諺語說:“學得一身武,走遍天下無人堵。歷史上回族習武不僅是為了強身健體,還用它來保護自己。
在清末民初年間,西吉出現了威振綱、陳保富兩位弛名西北的拳師。人們說:“威振綱的鏈枷棍神仙難躲,陳保富的鬼頭刀萬夫莫當”。流傳于吳忠、靈武一帶民間的有張家槍、何家棍、馬家軟功和固原等地的“回回十八肘”等。另外,六合拳、梅花棍、母子棍、鏈枷棍、三尺鞭、花劍、十路彈腿等也廣為流傳。銀川的馬鴻、海原縣的馬振武、西吉縣的于子祥、固原的居奎等,在民國時期頗有聲威。建國后,老拳師們有了真正用武之地,為寧夏回族的體育事業做出了有益的貢獻。1957年在甘肅省武威舉行的武術觀摩表演中,馬鴻、馬振武均獲三等獎。1959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中蔣鴻燕獲表演二等獎。1964年在山東省舉行的第三屆全運會上,王新武榮獲太極拳第一名。現已80多歲高齡的馬振武,在1979年和1980年,在廣西南寧和山西太原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會上,他的“羅漢拳”分別榮獲表演一等獎和優勝獎。
木球
木球運動是回族青少年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它是由農村青少年放牧時的“打籃子”、“趕毛球”演變而來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1986年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被正式列為表演項目。1990年寧夏還舉辦了全國八省區木球邀請賽。1991年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木球正式列入比賽項目。近十年來,自治區曾多次舉辦過木球單項運動會,兩地兩市都曾組建過木球運動隊。
方棋
方棋也是深受回族群眾喜愛的一種民間體育活動項目,在南部山區各縣農村尤為盛行。此棋下法極為方便,下棋者撿來小磚瓦塊、石塊或干羊糞作棋子,在田埂地頭或墻角房檐下一蹲,在地下畫一橫7行豎8行的長方形“棋盤”即可開賽。棋盤中共有56個交叉點,棋子各28粒。交戰雙方輪流布子,布局完成后,便輪流行棋對奕。在行棋中,某方如能走成、4枚棋子彼此相連的正方形(稱作“成方”)即可“吃掉”對方任何一個能破壞“成方”的棋子,直到分出勝負。從1984年起,固原地區就曾舉行過3次方棋比賽。近年來,經過自治區及各市縣有關部門共同努力,已研制出了方棋比賽規則。在1991年自治區第二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上正式列為比賽項目,終于使這一回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登上了大雅之堂。
踏腳
踏腳是流行在南部山區尤其是涇源縣的一項回族民間的傳統體育活動。青年小伙子們兩至三個為一方(或者更多一些),展開1對1、2對2、3對3,甚至更多的踏腳比賽,各方以從身后或側身蹬腿或踢腳的方式,向對方進攻。如果被對方蹬倒或招架不住而退場,便被認定失利。經過多年挖掘整理,這項回族民間體育活動已有了比賽規則,并在自治區1991年第二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上被正式列為表演項目,同時也被1991年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列為表演項目,在這次運動會上寧夏代表隊的踏腳表演榮獲一等獲。
拔腰
拔腰是農村回族青年所喜愛的一項體育運動。青年農民勞動休息時,在田間地頭或場園進行拔腰活動。比賽時,倆人側身彎腰摟抱對方腰部,并使勁將對方抱起,如果有一方將對方的兩腳拔離地面,則為獲勝。
關鍵字: 傳統體育 少數民族 比賽規則 自治區 運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