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
碑亭的前方就是月城。位于碑亭北,呈東西長方形,(東西距120米,南北距52米,墻基寬約2米,高0.7米,占地約o.67公頃,北與陵城南墻相貼)。城如月牙露出,因此名為月城。月城南墻正中有門,神道兩側原有文臣武士和各種神獸的石像生群,可以想見武士文官森嚴肅立的氣氛。
內城,四面城墻環繞,東西、南北相距分別為160米、180米,寬約3米,用黃土分斷夯筑,各段如須彌座狀,故又稱須彌座式神墻。內城的南墻正中辟門,上面原有高大門樓,內城四角原有角臺。角臺是西夏陵園中獨特的建筑,角臺之上原有樓閣,西夏陵園中這種自成一體的角臺建筑,在唐、宋陵園中是見不到的,由此可見,西夏陵園把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黨項民族文化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西夏建筑形式。
相傳在整個城廓的建筑過程中,常常是用弓箭以試堅固,如若射不進城廓,說明它堅固,勞工會幸免于死,如果弓箭射入了城廓,勞上會人頭落地,可見陵園修建的要求是十分高的。從陵區邊緣的考卉挖掘看,邊緣地區有不少的瓦窯和石灰窯遺址,估計大最的建筑材料是在賀蘭山下就地取材、燒制而成的。
在南神門內約25米偏西處,有一處黃土墊實的臺基,直徑20米,高0.7米,其卜建筑無存,此為獻殿,它足用來祭奠的場所。在重要節口,文武百官都要陪同皇帝在此祭奠先祖。隆起的狀如魚脊的封土,它的下面就是墓道。陵臺是西夏陵的主體建筑之一。在我國古代陵園中陵臺一般為土冢,起封土作用,如秦始皇陵,唐乾陵和昭陵,而西夏陵則不同。
首先,陵臺位設置在墓窒垂直線后大約10多米的地方,因而根本起不劍封土作用,這種情況,在唐、宋諸皇陵中是沒有的。其次呢,陵臺以夯土筑成甲面旱_止八角形的高臺,高達16.5米,陵臺建成塔式,這在中同的陵園建筑中是很獨特的。塔是佛教建筑物,實質上是埋葬佛骨或高僧的墳墓。從陵臺建成塔式反映了西夏帝王篤信佛教,也可以說明西夏陵園的塔式陵臺是佛教文化與黨項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關鍵字: 中軸線 佛教文化 須彌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