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
西夏地方政權建立以后,同宋朝時戰時和,并不斷仿效唐朝和宋朝的各項制度,加速了其封建化的進程。公元1115年,金滅遼。宋室南遷之后,西夏對南宋、金都采用和好政策,并廣泛吸引漢族生產經驗和技術,為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都奠定了相當堅實的基礎。當時,盡管形式上西夏必須向宋、遼稱臣納貢,實際上,它已經完全成為西北的一大軍事強國。西夏當時的疆域達到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形成了宋、遼、夏三國鼎立的局面。
自公元1038年建都到公元1227年被蒙古滅亡的近190年歷史中,歷經十代皇帝。
西夏陵東西寬約5千米,南北長約10千米,在方圓50千米的范圍內,隨崗丘壟阜的自然起落,座落著九座帝王陵和254座形狀、規模、大小不等的陪葬墓。西夏陵的建筑規模,同北京的明代十三陵陵園相當,每座帝陵陵園均是一個完整的建筑體。占地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闕臺猶如威嚴的門衛,聳立于陵園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這里曾停放著用西夏文、漢文刻制的歌頌帝王功績的石碑。碑亭后是月城,南墻居中為門闕,經門闕入月城,這里曾置放著文官、武官的石刻雕像。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墻居中有門闕,經門闕入陵城,陵臺偏處陵城西北,為塔式建筑,八角形,上下各分為5級、7級、9級不等,外部用磚包砌并附有出檐,為磚木瓦結構。陵臺是陵園中的主體建筑。在中國古代傳統陵園建筑中陵臺一般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墓室之上。但西夏陵臺建在墓室北10米處,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狀呈八邊7級、5級、9級塔式,底層略高,往上層層收分,是塔式陵臺,為夯土實心磚木混合密檐式結構,且偏離中軸線矗立,這在中國建筑史上無前列,是黨項族的創造。十分遺憾的是,西夏被蒙古軍隊滅亡之后,陵園遭到了人為的毀滅性破壞,地面建筑全毀,碑刻都為碎片。
關鍵字: 中軸線 佛教文化 須彌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