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
泰陵,又稱三號陵,是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墓。面積約15萬平方米,它原為七層八角密塔,以夯土筑成高臺,高22米,從上至下分為七層,逐級內收,收分處用木櫞挑檐,并掛瓦當彩繪。雖遭破壞,但仍是整個陵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西夏帝王陵墓。李元昊,又名趙元昊,小字嵬理,后改稱嵬名氏,更名曩霄,自稱兀卒(意天子)。史書記載,元昊圓面高準,身長五尺余。平時愛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冠,身佩弓矢。性雄毅,略通曉蕃、漢兩種文字,其案上常置法律著作,以供隨時翻閱用,對于當時流行的《野戰歌》、《太乙金鑒決》一類的兵書,更是手不釋卷,潛心研讀,可以說,佛學、兵法、法律均熟諳。宋明道元年(1032年),父死襲位,去唐、宋朝廷所賜李、趙姓,號嵬名氏,稱帝,立年號,更衣冠,立官制,制禮儀,建蕃學,置十二監軍司,又命伏臣野利仁榮創制文字西夏文,完備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東征西征開拓了廣闊的疆域。然而在李元昊執政后期,驕奢日盛,加上皇室內部的斗爭,最終由于納兒媳為皇后,被其子寧令哥刺死。在位17年。縊武烈皇帝,廟號景宗,墓號泰陵。
墓的兩邊分別有一個土臺,這就是陵墓闕臺的遺址。闕臺過去建有門闕,位于陵園的最南端,于中軸線兩側左右對稱排列,東西相距120米。闕臺遺址正方形,邊長8米,高7米,上部內收,頂部有一小臺基,其上散有殘磚瓦,推測為原有建筑。闕臺是帝陵區別于陪葬墓的特征之一,象征宮殿巍峨森嚴的宮門,也是整個陵園建筑序幕。
墓前方的土臺就是碑亭的遺址,位于中軸線兩側,左右對稱,闕臺南北34米,東西碑亭相距80米。(1987年考古工作者已正式發掘東碑亭,臺基呈圓角方形,四壁呈三級臺階式,臺基地邊長21.5米,頂邊長15.5米,高2.35米。四壁臺階以繩紋磚包砌,石灰勾縫,局部磚尚存。花紋圖案有蓮花、忍冬,富有佛教色彩。繩紋磚中部多在凹槽內有一個漢字,如李、牛、言、五等。有三個人像石座出土,應為四座,另一座可能被蒙古軍隊毀掉了,還有出土的西夏文殘碑360塊等。)碑亭就是陳放頌揚帝王文德武功的石碑所在,碑文用西夏文和漢文兩種文字鐫刻。西夏的碑亭不同于唐宋皇陵,它在闕臺之后,月城之前,而且多數為三座碑亭,西邊一座,東邊兩座,建筑形式各具特色,無論在數目上,建筑面積和建筑形式上都采取不對稱的做法,同西夏陵園總體格局對稱的布局不符,打破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對稱格局。
關鍵字: 中軸線 佛教文化 須彌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