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青城
滕海文拯救了小調 近年來,為了弘揚民族文化,搶救地方傳統戲曲,青城鎮鎮政府發起挖掘、搶救“西廂調活動,同時組織了以滕海文為首的“西廂調演唱自樂班,挖掘搶救了“西廂調、整理曲譜22調。 2001年滕海文等人自編自演的小曲《計劃生育好》登臺表演后,受到了群眾的廣泛好評。 2004年參加首屆蘭州市農民藝術節,滕海文等人編導演出的節目《漁舟》,就是《西廂調》劇本27折中的一折,演唱者獨特精彩的表演,令觀眾耳目一新,獲得了演出一等獎,滕海文還被評為“農民藝術家。 青城鎮文化站站長王天恩說,現在“西廂調的24個曲調都已經收集全了。但滕海文本人患病已經住院兩次,所幸的是滕海文已經培養了20名左右的傳承人,青城小調著名的劇目《漁舟》、《富貴圖》、《賣貨》、《寫扇》等,都能夠唱了。 蘭州水煙的主要產地 青城因水煙而繁盛,因水煙而沒落。“成于水煙,敗于水煙,青城濃縮了蘭州水煙栽種加工史。
水煙始于明代,當時隨著肅王從甘州搬遷到蘭州,一戶姓周的大戶人家選中了青城,在此栽種綠煙葉。這是一個民間傳說,史料記載,蘭州水煙興起于明末清初,盛于光緒年間,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以絲、香、味“三絕聞名全國,素有“蘭州水煙天下無之譽。 民間傳說中,水煙的引入與諸葛亮密切相關。傳說三國時諸葛征討南蠻,深入南方不毛之地,將士為瘴氣傷害,諸葛亮遇見隱士孟節,說“薤葉云香草,含一片可除瘴癘。故而蘭州的水煙業都將諸葛視為始祖,號稱云香事業。 各大作坊在做工和配料上不斷研究,逐漸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品牌,青城地產水煙中的“甘字、條字、蓉字品牌在西南、東南沿海地區,甚至臺灣都非常暢銷。 慈禧太后嗜好眾多,有一項是喜嗜水煙,在故宮的博物館內還藏有她用過的水煙袋遺物。甚至在慈禧的隨葬品中有銅水煙袋、銀水煙袋和銀潮水煙袋。當時,全國的水煙以蘭州為最,蘭州的水煙則以青城、金崖、五泉為上品。清宮檔案記載:宮廷水煙的原料主要以蘭州皮絲、青絲、幼絲為主。 50年代,鐵路通車了,汽車多了起來,青城這個水旱碼頭就逐漸失去了它昔日的的輝煌。 深厚的文化底蘊
關鍵字: 四合院 城隍廟 甘肅省 青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