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流芳屈原祠
乘船從舉世聞名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壩區出發,溯江而上,穿越雄偉險峻的長江西陵峽,抬頭眺望長江北岸,有一座氣勢雄偉的建筑,半遮半掩在桔林與翠柏之中,這便是令中外游客流連忘返的屈原祠。 (一)屈原祠是屈原家鄉的人民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而建,歷史悠久。最早修建于屈原的誕生地——秭歸縣屈原鎮樂平里,名曰屈原廟。 據《歸洲志》記載,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歸洲(秭歸縣舊治)剌史王茂元,在相傳屈原懷恨投江后魂歸故里的屈原淪修建了屈原祠,并鐫刻《楚三間大夫屈先生祠堂銘并序》石碑,贊頌屈原“義特百夫,文雄千古,其忠可以激俗,其清可以厲貪。”銘文哀悼屈原“麟出外時,終困于人。劍有雄芒,不用無神。矯矯先生,不緇不磷。舉世皆醉,抱志歿身。汩水悠悠,言問其濱。歸山高高,獨抱清塵……”。 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尊封屈原為:“清烈公”,將屈原祠修繕并更名為“清烈公祠”。以后,自元、明到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歷任州官,對清烈公祠多次進行維修,并曉州民:“歲以五月五日致祭”。 清烈公祠座落在秭歸城東五里的一個山丘上,坐坡朝江,面對楚臺山。南宋詩人陸游路過此地曾借詩憑吊與描述:“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濤聲似舊時。” 1976年,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江水升高,清烈公祠緣此由秭歸縣人民政府將其遷往距縣城3公里的向家坪,重更名屈原祠。此時,屈原祠得以煥然一新。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接待中外游客。198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將屈原祠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 遷徙后的屈原祠占地14000多平方米,倚山面江,坐北朝南,整座祠字被環繞在滿園飄香的柑桔林和蒼翠欲滴的翠柏之中。 屈原祠包括山門、屈原青銅像、東西碑廊、紀念屈原陳列館、屈子衣冠冢,五大部分依山排列,古樸清幽,壯觀肅穆。 山門建筑風格獨特,歇山重檐,三面牌樓,六柱五間,三級壓頂。三面牌樓通高20米。郭沫若先生手書“屈原祠”三個蒼遒的大字鑲嵌在牌樓上方正中的天明堂;襄陽王樹人所書的“孤忠”、“流芳”分嵌左右額枋;大門門儲匾額上閃爍著“光爭日月”四個金光燦燦的大字。山門色彩匠心獨具,立柱土紅色,墻面白色,屋面綠色琉璃瓦。山門兩側配房為硬山頂,滾龍背,面墻正中有一巨大圓弧浮雕,中飾“龍鳳呈樣”圖案。整個山門既靜謐高潔,又氣勢宏偉,浩氣蕩蕩。 屈原青銅像矗立在屈原祠中心的大壩上,通高6.42米,像高3.92米,總重3噸。設計者根據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長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欲橫奔而失路兮,堅志而不忍。”“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的思想與性格而設計鑄造。頭微低,眉宇緊鎖,體稍前傾,邁動右腳,提起左手,兩袖生風,表現出屈原愛國愛民的滿腔激情和孤忠高潔的精神境界。 屈原衣冠冢也為屈原墓,隨屈原祠遷徒而建,占地120平方米,墓四周石階石欄環布,翠柏蒼松掩映。墓上青獅白象,魚吻翹昆,墓前拜臺,香爐正中,供憑吊屈原燃燒香火之用。墓前三排六柱八字開扇。外石柱鐫有“淚水懷沙千古遺恨,歸山枕抽萬世流芳”楹聯。四根內柱的楹聯是“崔嵬豐碑矗在地,凜然浩氣貫長虹”,“千古忠貞千古仰,一生清醒一生憂”。上柱間嵌著一塊《重修楚大大墓碑記》,將屈原生平及不朽精神攜刻其間。墓前兩側一對明代大石獅,凸眼闊口,威風凜凜。墓中有一通道,透過石門可窺見一紅漆古棺懸吊其內,棺被一巨大蓮花石座所托,俗稱“屈原吊棺”。 紀念屈原陳列館坐落在青銅像大壩上,系歇山大屋頂,白墻琉璃瓦,建筑面積640平方米,陳列館正面匠額上懸掛著郭沫若先生辭世之前的手跡:“屈原紀念館”。館內分上下兩層。下展廳陳列有介紹屈原生平的圖片、繪畫、詩詞、樂曲、書法、屈原研究論文和歷代各種版本的《楚辭》以及明嘉靖十六年歸州百姓捐款鐫刻的一尊高1.03米、重500余斤的屈原石像。上展廳陳列有在秭歸境內出土的各種珍貴文物。陳列館四周柑桔樹、竹林、桃園布局合理,相得益彰,幽靜雅致,環境迷人。 屈原青銅像的東西碑廊呈南北走向。廊柱撐架,歇山大角屋頂。廊內屈原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22篇詩作和歷代文人墨客歌頌屈原的詩句手跡,鐫刻在青石碑上。 (三) 屈原祠歷經千年有余,飽經歲月風霜,幾次遷徙,數次修繕重建,充分顯示了屈原愛國愛民精神流芳百世,千古不朽,也充分展示出世人尤其是屈原故里的人們,對屈原世代懷念的不滅之情。如今,屈原祠既是人們紀念屈原的地方,也是對世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地方,還是中外游客游覽三峽必到之地。近10多年來,屈原祠接待中外游客已達數十萬人次。更值得驕傲的是,屈原祠的修建與完善,不僅得到各級政府的支持,還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江澤民、李鵬、朱镕基、李瑞環、胡錦濤、喬石、錢其琛等2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屈原祠視察指導。 由于秭歸縣地處長江三峽工程壩上庫首,三峽工程建成蓄水后,屈原祠也在淹沒之列。1998年9月28日,與三峽工程僅千米之距的秭歸新縣城建成。秭歸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遷移至新縣城。秭歸縣人民政府已作規劃,屈原祠將再次遷徙。規劃中的屈原祠將建在新縣城東風景秀麗的鳳凰山上。這里面對宏偉的三峽工程,三峽水庫蓄水后,鳳凰山環水相擁,到那時,屈原祠依山傍水,將成為三峽庫區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不久的明天,新的屈原祠將敞開懷抱,迎接屈原的第三次易地遷徙。 屈原精神千古不朽!屈原祠流芳百世!
關鍵字: 屈原祠 屈原鎮 工程 秭歸縣 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