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在那里——太白南北穿越記行(三)(完結篇)
2007年5月4日 老廟子——將軍廟——跑馬梁——雷公廟——大爺海——拔仙臺
第三天的路程最為辛苦漫長,出發前我們就做好了思想準備。頭一天晚上雖然早早就鉆進了帳篷養精蓄銳,奈何夜晚山風呼嘯寒冷異常,不到凌晨四點就有凍得通宵未眠的同行者起來,繼續點燃了昨夜熄滅的篝火。夜晚的潮氣在干草和枯枝結上了厚厚的霜,生火并非易事。火終于畢畢剝剝地燃起來,黯淡的天幕也在無聲無息中綻開了縷縷淡紅的朝霞,如同暗藍色天幕上躍動的火苗,太陽升起來了。
趁著陽光普照,煮水燒茶晾曬帳篷。8點鐘收拾停當,在老廟子合影后,隊伍沿著荒草萋萋的林間小道向更高海拔處前進,走向向往中的跑馬梁。
今天的路途沒有過多的拔高,道路相對平緩。日光高照,天朗氣清。第一次那么強烈地感覺天空可以如此的湛藍純凈,清澈遼遠。喜歡許巍的《藍蓮花》,那盛開著永不凋零的藍蓮花的自由世界,就是我們看到的這純美天地吧。
碧天下古松靜默,最原始最質樸也可以發散出攝人心魄的美,那是生命的莊重與尊嚴。
走進林間深處,突然有晃人眼的亮在閃動。雪!太白六月雪!殘雪未融的陰坡,高山杜鵑的大葉片已是綠潤可鑒。向陽處,不知名的小黃花也灼灼綻放,春天的喜悅蔓延。
林間穿行了一個多小時后,殘破的將軍廟出現在山梁上。木房子在常年強烈山風的侵襲下,已經嚴重傾斜變形,搖搖欲墜。遙想當年,是何人在這在高高的山梁上修筑了小廟,又是如何年復一年在那日夜交替的風霜雨雪中守望孤獨。信仰的強大力量,足以和最嚴酷的天地自然同輝。
站在山梁上遙瞰,西面層巒疊嶂之中,一座雪白晶瑩的頂峰傲然而立,那就是著名的西太白——鰲山。這也是倍受強驢們推崇的穿越太白的另一條經典路線。藍色蒼穹之下,雪峰蒼茫獨立。眾人站立在草甸上,靜默無語。與凝滯的歲月對視,心中升騰起一種前所未有的尊嚴與感動。
正前方,就是浩浩蕩蕩的四十里跑馬梁了。跑馬梁是秦嶺的主脊,平均海拔在3400米以上,但它并不同于我們通常概念中魚脊一樣的山梁,而是一片曠野茫茫亂石縱橫的寬闊平坦之地——石海。放眼望去,亂石交錯,瑪尼堆疊起,夾雜著石縫中斑駁的殘雪,如同正接受暴風雨洗禮的大海,濁浪滔天,氣勢磅礴。我們的運氣真的非常不錯,老天眷顧了如此晴好的天氣。讀到過很多雨雪中走跑馬梁的游記,大霧彌漫,風雪交加,方向莫辨,舉步唯艱...... 那又是怎樣的一種恐怖情形呢。
說到石海,這些最基本的太白地理常識,我覺得很有必要提及。在山脊上行走的時候,常常會穿過花崗巖礫石堆積而成的浩蕩石河。石河似瀑布般由山頂傾瀉而下,扇形鋪卷至谷底,非常壯觀。還有這延綿數十里的秦嶺之巔的蒼茫石海,這些奇景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在我初登太白時,曾經錯誤地想當然以為那是山體運動造成的。查閱了相關資料后,才知道了這是典型的冰緣地貌。
冰緣地貌是指由寒凍風化和凍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冰緣指無冰川覆蓋的氣候嚴寒地區。冰緣地貌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在中國分布很廣,占全國面積的四分之一,包括東北北部和青藏高原,以及北部某些高山,如山西五臺山、秦嶺太白山等。
高山的巖石存在很多縫隙和裂隙,冰緣地區的季節、晝夜溫差大,白天,冰、雪在天氣轉暖時融化,融水滲入巖石縫隙,夜晚天氣轉冷時,水又凍結成冰。水凍結成冰,體積要增加9%左右,由于冰的體積膨脹,促使巖石節理、縫隙擴大,將巖石劈裂和脹開。冰凍和融化反復交替進行的過程千百萬年地進行,再堅硬的巖石也會崩潰瓦解,使巖石解體崩裂成為碎石,形成漫山遍野的大小不等的石塊。在地表比較平緩的地方形成石海,比如跑馬梁;在凹地或溝谷的緩坡上,由于重力的作用形成向下流淌的石河。
在這高高的秦嶺之巔,亂石崢嶸,直接天際。遙想這千百萬年來無聲無息的雪融冰消,竟能讓原本完整堅硬的花崗巖山脊碎裂瓦解,終成這一望無際的浩瀚石海,這是何等驚心動魄的力量!自然之力浩渺無垠,時空流轉之中,我們欲望的個體又是何等的渺小。人在高處,天地蒼茫,胸懷浩蕩。
雖然在每天晚上細心的領隊都會讓我們喝了紅景天沖劑,連續兩天的艱苦跋涉,加之海拔增高,還是有好幾位同伴出現了不同癥狀的高山反應,頭痛,眩暈。將近12點鐘,終于到達了雷公廟。午飯休息。亂石陣中找塊平整的大石,舒舒服服地躺下。天,如此親近,陽光,如此燦爛。
在雷公廟,我們還遇到了三支從鐵甲樹和文公廟穿太白的隊伍。行走的路上,微笑相互問候,你自溫州,我源北京。也許一輩子都不可能相遇的人們在這秦嶺之巔上碰面,一同看望這遠天下的風景,輕輕道一聲,你也路過這里呀。
休息的途中,小熊向導摘了一小撮白色的干草芽,告訴我這是太白茶,有提神醒腦、增強免疫力的功效。在他的指點下,我驚奇地發現,石縫中的枯草叢中,漫山遍野竟然都生長這種白白的干草芽。經過漫長的冰川時期,依然能夠在這苦寒之地生存下來的生命,細細的筋絡中蘊藏著多少堅韌啊。功效暫且不論,歷練的歲月足以證明。
關鍵字: 將軍廟 無聲無息 漫山遍野 花崗巖 跑馬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