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子彈”尋碉樓
電影《讓子彈飛》不少鏡頭都出現了碉樓的身影,其中自力村碉樓群上鏡率最高。“碉樓”兩字在臺詞中也反復出現,如“竹林掩映,碉樓聳立”,“我家碉樓固若金湯”,“槍在手,跟我走,殺四郎,搶碉樓”等。
近日,隨著電影《讓子彈飛》在全國的熱映,早于2007年便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開平碉樓群落再次透過鏡頭走進眾人的視野,100年前的碉樓的建筑風格十分符合影片的夢幻色彩以及時代背景。如果零距離看碉樓,我們又能發現影片之外的哪些景致呢?
開平碉樓,“碉”是指用于軍事防守的建筑物,“樓”是指有兩層樓以上的房屋。碉樓,就是指把“碉”的軍事防御功能與“樓”的建筑形體結合起來的一種堅固建筑物。
有人說,開平碉樓是華麗西方盛裝下,一個古老的東方情結,更是那個兵荒馬亂的時代留在大地上的象征。這就不得不提到開平的歷史了,據考證,開平碉樓源于明代后期,盛行于二十世紀初。
那時,成千上萬的開平人遠渡重洋外出打工,他們經過一輩乃至數輩的艱苦奮斗,終于積累下一定財富可以回老家買地、建房、娶妻、生子。不幸的是,相對富裕的生活卻成為土匪的“目標”。
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飽受匪盜之害的華僑們大興土木建造碉樓。也因此,開平碉樓匯集了國外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筑藝術,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柱式、哥特式的尖拱、葡式的騎樓等均能在這里找到縮影。
目前,開平有1833座碉樓,主要分布于塘口、赤坎、百合和蜆岡4鎮,數量總和占開平碉樓的2/3以上。塘口的自力村碉樓是電影《讓子彈飛》的主要外景地,樓前有水塘、石板路,樓后有田野、村民,是附近一帶攝影發燒友的據點。
已有350多年歷史的赤坎鎮,是一座具有南國特色的騎樓小鎮。300多米長的風情街是清一色的舊式騎樓,外墻涂成淡黃色,斑駁的墻壁露出點點暗紅,陽光照過來,如油畫一般。
百合鎮的馬降龍村落深藏于竹海中,被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專家譽為“世界上最美的村落”,其中的河東樓留有極具東方特色的吉祥圖案,非常別致。
蜆岡鎮位于開平市西南部,距開平市區26公里,擁有150多座碉樓,其中坐落于錦江里的瑞石樓由于恢宏悅目、外飾精美,被稱為“開平第一樓”。
開平碉樓分布各處,它們千姿百態,亦中亦西。混凝土外墻厚實堅固,大門是沉重的鋼板,小小的窗戶裝有鐵柵,儼然一副防衛保守的姿態;然而,上部的裝飾卻精巧細致,有的甚至不畏繁瑣、畫蛇添足,張揚外向的性格顯露無遺。
赤坎古鎮延綿數千里的騎樓街興建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融會了中西建筑風格,樓上居住樓下經商,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滄桑厚重的石板街、斑駁鏤空的窗花、殘舊精致的雕刻都令懷舊人士癡迷不已。
馬降龍碉樓群是個安靜的小村落,碉樓隱藏在茂密的竹林中。相對于其他充滿滄桑感和野趣的碉樓群,這里更像一個設計精致的私家花園呢,加拿大村其實不是真正的村莊,這里沒再住人,村子由一位姓關的老人看管。
老人很有意思,名片上印著“加拿大村業務聯系人”字樣,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村長”。他的一大愛好便是給游客拍照,他還會自豪地說這是中央電視臺記者教的。看他的大作會發現,取景角度的確不錯。
香江溫泉是開平名氣最大的一家溫泉酒店,擁有偏硅酸型天然溫礦泉。那里有大大小小五六十個溫泉池,水溫多在28℃至60℃之間,清澈而透明的水質微微散發出一絲硫磺味道。
開平美食多,最出名的就是煲仔飯了。當地較出名的煲仔飯有黃鱔飯、赤坎蒸鵝飯等。雖然在開平到處都能吃到黃鱔煲仔飯,但驢友們最推薦赤坎鎮中華東街的“永利隆”小食店的煲仔飯,味道好且分量大,吃完還可以到隔壁買開平最著名的小吃——香煎豆腐角,同樣美味十足。
從廣州出發,經廣佛、佛開、開陽高速,約1小時50分鐘到達塘口出口,下高速轉325國道可到開平市區。碉樓景區大都在g325沿線,一路有明顯的路牌指引。
高樓林立的城市街區,已很難找到一點古色古風的足跡,連一把下雨過后散發出清新香氣的泥土都逐漸成為心中的奢望。而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嶺南人士,我對西方的建筑風格一直是很向往的,喜歡那原汁原味的復古氣息,屋內盡顯典雅之氣。
在去立園的車上,心中難免有點忐忑,害怕因發展旅游業打擾了謝維立先生那風味十足的后花園。果然,踏入園內還沒見到真正的碉樓。映入眼簾的就是兩座正在修建中的混凝土建筑,頓時產生一點小小的遺憾。
那“噼噼啪啪”的敲擊聲顯然與周圍環境很不相稱,希望沒有吵到謝夫人們寢室中的那份幽靜與沉寂,謝維立和他的泮立樓,立園的特色在于園中有園(緣),主要分為大花園、小花園和別墅區,像泮文樓、泮立樓、毓培別墅等地不得不去。
泮立樓前有一座謝老的雕像,只見他盤腿而坐,手持折扇,若有所思地望著遠方,宛如一位儒雅的說書人,又像一名閑適的看戲者。樓內的瓷磚、吊燈、雕花盡是歐陸風格,配上傳統的酸枝木家具和房屋外部的黃墻綠瓦,雖說不上富麗堂皇,也透露出淡淡的典雅之氣,幾十年后再看依然不俗。
讓人感到欣喜的是,泮立樓的右方有一間小小的翰墨苑,左右對聯為“斫殘萬石須求玉,淘盡群沙始得金。”屋子里賣的盡是山水字畫。與門口的桃花交相呼應,為整個園林增加了不少生氣。
但說園中最有生氣的地方,無疑要數位于人工運河旁的晚香亭(其中“晚”寫得很像“曉”,又叫曉香亭。這里是謝維立和二太太譚玉英談情說愛的地方,輕風襲來,鳥語花香,日出日落均在水面的微波上回蕩。伴隨著悅耳的琴聲。
這對夫婦在曉香亭迎來每天的朝陽,在晚香亭送走西下的余暉。佳人邀君不歸,美景讓人陶醉,人生在世,還有什么比這更美好的呢?只可惜譚氏紅顏薄命,十八歲金鵲報喜十九歲便香消玉殞,留下一張溫文爾雅的彩色照片掛在房間里陪伴光陰,慢慢憔悴。
如今再來,曾經的撩人往事襯托出不盡的唏噓,池中魚活潑依舊,沒有了巢中鳥的靈動相伴,園中最后留下的是一間還沒建好的私塾,那是日軍侵華的見證。
秋風掃過,落葉灑滿了一地……只要你能停下來細細觀賞,這里的每一片花、每一寸草、每一方土都在訴說著屬于他們自己的故事,若你不知道事情的發展如何,靠眼前這小小的片段揣摩一下也是好的。
要讀懂一個故事可不能單靠旁聽講解,更需要那份與故人相通的心情與意境。立園的碉樓建筑群以“小橋、流水、人家”自居,唯一讓我有點不太喜歡的是,游立園的時候艷陽高照,沒有了“夕陽西下”的感覺。
不然園里碉樓淡黃色的外墻襯著金黃色的日落,應該會更加悅目。但這種遺憾在自力村碉樓群得到了彌補,來到那里正好是下午四點半之后,忙碌了10個小時的太陽公公也準備下班回家了。
時間又到了一天中最浪漫的時段。而以這淡淡的暖色調為依托的,是自力村的銘石樓、居安樓、竹林樓、龍勝樓、球安居蘆等15座碉樓建筑。猶如15名貴婦在看護這美麗的莊園,如果說在立園看到的是豪宅的富麗,那么自力村留給我的則是普通居民的平實。
這里有的更多是生銹的鐵欄、由鐵軌建成的屋梁、略被腐蝕的外墻以及稻田池塘綠樹,沒有經過過多的修飾和裁剪,盡是古香古色的原生態。讓我驚訝的是,工作人員告訴我自力村景區的外端并沒有被圍墻圈起來,這也正是我所希望的。
當下的很多旅游點為了經濟利益人為設置了太多條框的實物。看起來難免別扭,影響景區的整體效果。由于這里的四角碉樓多是華僑在明朝后期所建,樓房也不僅僅是為了居住而用。
還要存糧、抗匪、防澇,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若把碉樓本身功能化,則可分為家族居住的居樓、村民集資興建的眾樓和打更放哨的更樓,東方的土壤結合西化的韻味,每一座碉樓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風格,希臘、羅馬、哥特式的建筑均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鏡面。
走完一圈,就算不熟悉西方文化的人也會對歐陸的建筑多了一層朦朧的認識。碉樓作為一種建筑樣式,更是一種文化載體。我想正是它流傳到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之中,才有了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藝術價值,反而是那些永遠只屬于上層建筑的玩物很難在歷史的長河中生根發芽,終究會被人們所拋棄。
當然,碉樓的背后并不像眼前看到的那樣風光,在自力村的開平華僑史展館里,游人讀到的盡是華僑那段奮斗史的心酸。19世紀中葉,美、加兩國西部開采金礦,鐵路成為運輸的主力軍。華工為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鋪修了美國第一條橫貫大陸的中太平洋鐵路的西半段。
但在19世紀70年代,美國發生經濟危機,美國資產階段為了轉移工人階級斗爭視線,煽起了“排華”活動。美國議會在1882年通過排華法案,禁止華工到美,而留在美國的華僑也不見得好過多少,他們的人身權益在當地完全得不到保障,能出人頭地回來的已是寥寥。
碉樓融進每家每戶的生活之中,空房,一間又一間——清空的世界。”(摘自張愛玲《傾城之戀》)出去的華僑已是命苦。而留下的妻兒就這樣在碉樓里守著余生,能再見夫君一面的婦人無疑是不幸中的萬幸,只是不知有多少人因此化成了望夫石……透過這小小的窗,那時的婦人充滿了對夫君的期盼。
線路規劃:錦江里瑞石樓->馬降龍碉樓群->赤坎古鎮->自力村碉樓群->三門里迎龍樓,這個行程是沿著325國道,由遠及近,覆蓋所有的世遺項目,并且不走回頭路,而且從義祠出發的13路公交幾乎能夠全部覆蓋到。
325國道沿途的風景不錯,時而就能看到孤零零站在稻田中的碉樓。13路公交車站就在義祠車站里面,車很多。由于車大多數時間都行駛在國道上。
所以并沒有站牌,也不報站,只是根據乘客的需要停停走走。上車時要和司機打好招呼,告知到目的地時招呼一下,13路司機都很熱情。錦江里比較遠,大概要一個小時左右(5元)。公交停到村口,有指示牌,沿著柏油路走進去,不遠右面就有一個上坡。
上去后沿著堤壩一直走,先過一座大橋,再過一座小橋就可以到村子里了。錦江里有三座碉樓,分別為瑞石樓、錦江樓,升峰樓。其中瑞石樓由于恢宏悅目,外飾異常精美,被稱為 “開平第一樓”,從總站車到馬降龍碉樓群的路口大概40分鐘。
碉樓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墻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墻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筑穩固牢靠,經久不衰。
關鍵字: 電影 讓子彈飛 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