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七百多年歷史的白族風俗
白族
族稱
白族古稱“寸”、“叟”、“白蠻”,自稱“白子”、“白伙”、“白尼”,即為白人的意思,他稱“民家人”。1984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將“民家”人定為白族。
服飾
白族人男女愛穿白色服裝,故有“要得俏,一身孝”之說。白布稱為“家機布”,是白族人自己紡紗,用土機織,用土法洗漂而成。男子戴七尺或九尺長的白頭巾。上穿白色對襟布扣汗衫,外套青布滿肩馬褂,下著青色寬褲腳,腳穿白布襪子和天官云頭鞋。婦女頭蒙白色繡花帕,兩耳垂環,手戴鐲子和戒指。上穿白色大襟汗衣,中套藍布滿襟馬褂,外套繡花圍裙,用繡花飄帶系著,右上胸佩掛吊銀質牙簽;下著藍色寬腳褲,腳纏白色裹腳布,穿繡花尖尖鞋。未婚女子梳發辯一根,上扎紅頭繩,額前留有發穗。已婚者則挽“簪巴”,挽于腦后稱“粑粑簪”,挽于頭頂的稱“高把簪”,簪上套有絲織網,橫插簪子;兒童衣服多繡花,外圍肚兜,頭戴銀質鼓釘菩薩花帽,頸戴銀“項圈”、“百家鎖”等,手腕套有銀圈。
飲食
白族人飲食比較講究,大米、玉米、麥子、紅薯和馬鈴薯是主食。愛養雞、豬、牛、羊。每年年關,家家殺豬,戶戶備有炒米、糍粑和綠豆面。四季貯有壇子菜、干菜。招待客人,必有葷菜,白族的“糯米辣椒”等具有獨特的風味。
居住
白族的住房多為木質結構。一般是“一正兩廂掛耳轉角樓”或“四合天井大院”。正中堂屋上方神*供有家譜及“天地國親師位”牌。堂屋供婚娶、喪葬和迎賓之用。左右兩邊為正屋,用木版作壁隔為兩間,內稱“內房”,外稱“火坑屋”。靠角處用巖石砌成一米見方的火坑,坑內放三角鐵架,專供烤火和炊事之用;轉角屋作廚房,內用土石壘成灶。兩廂多為子女住房。轉角樓多系姑娘住房,是閨女刺繡場所。
婚姻
白族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嚴禁“同姓同宗”結婚。婚姻提倡“明媒正娶”,從定婚到結婚,要經過“三茶六禮”等程序。“三茶”即“取八字”、“填庚”、“朝節”,這三次要給女家送禮;“六禮”即“插毛香”、“道喜”、“求接”、“報日”、“朝拜”和“圓禮”。有女無子的人家可以招郎“入*”。白族青年男女結婚時,有壓轎、送親、合*、接納、篩茶和鬧房等程序,必須大宴賓客。嬰兒生下后,由父親到岳父母“報喜”,須送雞、蛋、肉、米等物,并且約定吃“粥米酒”的日子。吃“粥米酒”那天,外祖父(母)給外孫送搖籃、被子、衣帽、鞋襪外,還有雞、蛋、糯米等禮物,其他親戚朋友也送禮祝賀。
喪葬
白族人的喪葬因死者年齡大小、善終兇死不同。成年人死后,要請道士開路,給死者超度。對死者做齋,稱“落氣好事”,一般是三、五天。在埋葬死者前,要請陰陽先生看“陰地”、擇吉穴。下*要熱炕,用紙或芝麻桿燒炕。陰陽先生在灰上畫八卦太極圖像,再將棺木放進去。掩埋時,由長孝男先鏟三鍬土后,大家挖土掩埋,這是土葬過程。
節日
白族人有兩個隆重的節日:一是冬至節,也叫祭祖節。每年冬至這天,白族男女穿盛裝,聚會祠堂,敬祭本主,跳仗鼓舞。另一個是本主會,即“趕會”。白族不僅每年正月初二到十五,要抬著大、二、三公三位本主神像去各村寨游神,而且還有定期定點的游神趕會活動,這種活動以各姓氏家廟所提供本主生日為日期。如谷姓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在廖坪、七月二十一日在官地坪趕會;鐘姓十月十日在麥地坪趕會;熊姓七月二十一在官溪澗趕會。趕會是白族人進行民族教育的一種形式,會期要講白族來源等歷史。
文藝
文學分為文人文學和民間文學。文人文學有各種詩歌、散文,如《天門賦》、《勸農學》等都是杰作。民間文學有風俗歌、勞動歌、情歌、兒歌和民歌。白族舞蹈有“仗鼓舞”和“九子鞭”。
宗教
白族人信奉“本主神”,各姓除有“本主”外,還信奉馬公元帥、韋陀、黑神爺、潘大公等。白族人信仰佛教,馬合口一帶就有50多座廟宇。白族人還信仰道教支派——三元教。
關鍵字: 歷史 民族 白族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