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公祠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擴建于明,后改名米公祠。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孫米瓚、十九代孫米爵、二十代孫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祠內有紀念性建筑拜殿、寶晉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書法巾45碣,其它碑刻145碣。
米公祠由三部分建筑群體組成,中軸為主體建筑亭、拜殿、碑廊、寶晉齋、仰高堂,總占地面積為一萬二千多平方米。殿堂里珍藏陳列有米芾及宋代大量的墨跡和石刻。拜殿、寶晉齋內懸掛的匾額、楹聯琳瑯滿目,ldquo;顛不可及、ldquo;妙不得筆、ldquo;與孟鹿門號兩襄陽書傳千古,共蘇黃蔡稱四巨子顛壓三人等題詞,是后人對米芾書法及人物性格的高度評價。
中軸兩側為東、西石苑、苑內亭、臺、榭廊高低錯落,參差有致,游魚滿塘。廊壁陳列著米芾、蘇軾、黃庭堅、蔡襄等書法石刻一百多塊,以及當代著名書法家為米公祠留下的墨跡石刻三十多塊。這些書法精品,是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每年吸引著大批中外游人到此參觀,弘揚了我國古老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宣傳襄樊,創建文明城市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字: 書法家 交相輝映 米公祠 絡繹不絕 銀杏樹 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