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鼎立太和第一
太和山道觀
太和山道觀,又稱太和廟,位于延安市東北的太和山之巔。太和山現在多稱清涼山。古稱“天山”、“蓮花峰”,與鳳凰山、寶塔山形成三山鼎立之勢,夙有“三山鼎立,太和第一”之稱。是陜北地區僅次于白云山的重要宗教活動場所,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為廟會,文化商業活動十分興盛。
太和山道觀
山上松柏成林,廟宇殿堂星羅棋布,山上氣候涼爽,環境優美,景色迷人,來此一游,勝入仙境。廟區有真武祖師殿、狀元橋、財神廟、娘娘廟、藥王廟、圣母殿、三天門等,是延安旅游的重要景區之一。
太和山道觀
太和山是道教圣地。太和山道觀,歷史悠久。早在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在山上修有蓮花城,內建奉國寺,供奉釋迦佛祖;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5在寺內掘葬獲金、玉甚豐,沈括《夢溪筆談》詳有記載;元豐元年1078年,道士郇道虛首建道觀紫極宮;金大定十1170,延安府兵馬都總管任國公米加薩哈蘇,重修仙洞北極紫微殿;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9年,設道紀司于太和山紫極宮;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為感神恩,詔令全國各地,大興道德觀神廟,太和山亦應詔受益擴建;嘉靖十五年1536年,又興建了真武殿;據嘉靖《延安府志》記載,明萬歷五年1577年,延安知府洪志遠,“卷廉重建”真武殿;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建了圣公圣母殿,現此殿前尚有一座石砌“狀元橋”,上刻有“乾隆歲次甲午蒲月”字樣。
太和山道觀
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飛機轟炸延安時,太和山亦慘遭毀壞,僅存大殿一座和祖師銅像、銅鐘及山門。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太和山又遭浩劫,僅存有大殿石基和上山石階的殘跡。從1985年開始,在黨和政府、陜西省道教協會以及延安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積極籌措資金,使廟宇逐步幾于往昔。道觀香火延年不輟,延續至今。
太和山道觀
另外,還新建樂樓一座,修了神路4條,療養院一座,為延安離退休老人提供方便,開辟了旅游公路一條;還引水上山,解決了當地居民的吃水困難問題。在廟院四周種植了數千株松柏及各種樹木,改變了太和山舊貌,美化了延安的風景。此外計劃新建牌樓、太和碑林等。
太和山道觀
太和山道觀現有大小殿堂六十四座。在真武大殿前,立有兩塊大理石石碑,左面碑上書有“神靈之山”,右面碑上是著名書法家于右任先生親筆書寫的“太和山”三個醒目的大字,碑的前面矗立著兩根高大的石制旗桿,旗桿高9米。三節銜接面成,工藝精巧、式樣美觀,藝術性較高。
太和山道觀
太和山道觀還在支援災區和社會福利事業等方面積極奉獻愛心。1998年,當長江、松花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時,支援災區數萬元。近年為省道協辦刊,為幫助寶塔區貧困點、貧困村、南泥灣貧困學生和陜南水災等捐資近十萬元。得到了延安各級黨政領導和周邊各單位的高度贊揚。
關鍵字: 書法家 太和廟 延安市 陜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