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馬尾冷眼向洋看世界
在重慶開往福州的火車上,同車廂里有一兩歲女孩就告訴我,她家在馬尾。
于是,馬尾在我印象里。
在地圖上找到了那個地方。
當我們從石鼓名山下山后,又立即乘公交車去了那個叫馬尾的地方。
馬尾是福州的一個區,地處福建閩江口,依山傍水,地理位置重要,口岸條件優越,與臺灣僅一水之隔,自古是福州城的水上門戶。
資料所載,1866年左宗棠、沈葆楨在這里創辦福建船政,是近代中國創辦的第一家專業機器造船廠。由此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建船廠、造兵艦、制飛機、辦學堂、引人才、派學童出洋留學等一系列“富國強兵”活動,培養和造就了嚴復、詹天佑、薩鎮冰、鄧世昌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的中國近代工業技術人才和杰出的海軍將士。福建船政開風氣之先河,大膽提出“冷眼向洋看世界”,引進西方先進科技、傳播中西文化、促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被稱為中國近代歷史的“活化石”。
馬尾有一個船政文化遺址群,也稱馬尾船政文化主題公園,以羅星塔公園和馬限山公園兩個公園為基礎,由“兩園兩館一船塢”組成,即羅星塔公園、馬限山公園、馬江海戰紀念館、中國近代海軍博物館和一號船塢遺址等的景點,以及船政創始人左宗棠、船政大臣沈葆楨的雕塑,造船浮雕,展現嚴復、詹天佑、鄧世昌等船政群賢的石雕等。
公園內不但有中坡炮臺、昭忠祠、馬江海戰烈士墓、圣教醫院、英國分領事館等大量船政相關古跡,還有新建成的大型船政群雕、船政精英館等。
清朝時,馬尾有一場最激烈的海戰。
于是,一到馬尾,我首先去了馬江海戰紀念館。
馬江海戰紀念館在昭忠祠。
進門就可以看見海戰的雕刻。
屏風后是遲浩田的題詞“浩氣長存”。
馬尾海戰又稱馬江海戰,是中法戰爭中的一場戰役。
1884年8月23日。法國侵華艦隊突襲福建水師,挑起中法馬江海戰。
由于清政府妥協求和,不敢抵抗,清軍主要將領畏戰,棄艦而逃,福建水師各艦群龍無首,倉惶應戰,796名官兵陣亡,福建水師全軍覆沒。犧牲的福建水師官兵被安葬于馬限山麓。
1920年,由海軍界和船政學校校友從京、滬、榕等地募捐經費,建立馬江昭忠祠。
1983年成立馬江海戰紀念館。
紀念館后有石階可以登古炮臺。
可以看到當年煙火彌漫的中法戰役的古戰場。
沿炮臺向左而行,有再現海戰時的雕塑,還有英國領事分館舊址和一些實物展出,以及舊址前關閉中國人的水牢。
沿路而下,就是船政精英館。
那天閉館維修,自然什么也沒有看到。
下山來就是馬江海戰烈士墓。
出馬江海戰紀念館往前走不遠就是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這是中國第一個以船政為主題的博物館。
資料記載,該館依山而建,為五層建筑,建筑面積4100平方米。正面造型為乘風破浪的戰艦,氣勢磅礴,頗具現代建筑風格。
館內陳列分為序廳、船政概覽廳、 船政教育廳、 船政工業廳、海軍根基廳、船政名人堂。
通過大量船政文物、歷史照片、圖表、壁雕等,立體地展現了中國船政的誕生、發展與以“精忠報國、自強不息”為主旨的船政文化。
博物館一樓可以拍照。
往上各樓層就允許拍照了。
馬尾福建船政的輝煌雖然只延續了40多年,卻展現了近代中國先進科技、高等教育、工業制造、西方經典文化翻譯傳播等豐碩成果,孕育了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進思想,折射出中華民族特有的礪志進取、虛心好學、博采眾長、勇于創新、忠心報國的傳統文化神韻,于是,稱為“船政文化”。
船政 (1)
船政 (3)
船政 (4)
船政 (6)
船政 (8)
船政 (9)
船政 (11)
船政 (13)
船政 (15)
船政 (16)
船政 (18)
船政 (20)
船政 (21)
船政 (24)
船政 (25)
船政 (29)
船政 (30)
船政 (33)
船政 (39)
關鍵字: 公交車 印象 地圖 女孩 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