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印象之——延安
文 / 七月雪
到延安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八點多了。一輪秋月,清亮、寂靜地跟在我們車的上方,默默,伴我們行走。遠眺之下,象一朵剛剛盛開的雪蓮花,潔白無染的懸掛在天空上,妖嬈著。
輕柔的月光,細如綢緞般,輕灑在安靜的大地上,翩翩,穿過車窗,泊在我們的身上,手上,頭發上,溫暖而朦朧。有一種平靜的安祥在心頭漫延。在這延安的中秋夜里,月光牽扯著我們心中遙遠而溫馨的思念,柔和地生出絲絲相思來,懷了心事,靜默無語。
九月的延安,夜風習習,涼如秋水。月光把一切都染成溫馨的淡黃色,路邊,有蟲子在草地里吟唱。
穿過霓虹燈閃爍的延安市區,車子載我們進了位于楊家嶺附近的石窯賓館。導游說,窯洞分兩種,一種是土窯,一種就是我們今晚住的石窯,這是目前延安最好的窯洞賓館。賓館的窯洞依山而建,層疊而上,約有八、九層之高,每層有窯洞近30間,每間窯洞的門口掛一個大紅燈籠,每當夜幕降臨時,窯洞的紅燈籠便開始星星點點亮起來,古意盎然地在山坡上招遙,十分壯觀。
我相信對泥土的親近是與生俱來的,它就象萬物依賴土地才能生長一樣。我們在見到石窯的一瞬間,情不自禁歡呼起來,雖然已是夜色濃稠時分,大家都還餓著肚子,且一天的勞頓已是疲憊不堪,但站在披紅掛彩、燈火通明的石窯面前,看著一輪秋月下,黃土坡之上的精美畫面,骨子里的喜歡,所有的疲憊一掃而光,仿若聞到泥土的味道一樣,親切感,油然而生。也不管導游是否拿到房間,行李,就那么往樹底一扔,不管不顧全部都在拍照。
退了團隊餐,要自己到外面嘗嘗本地美食。出了石窯,才感覺,風很大,晚上的延安已經很冷了。大家都穿得單薄,本來是想,走走不遠就有大排擋,吃了東西就會暖和起來的,走了好久,還是走不出窄小的長巷,更是看不見諸如夜市一類的門面。于是問當地老鄉,哪里能找到吃的,“遠著呢,坐車去吧”老鄉道。
住的地方實在算不上熱鬧地段。無奈,叫了三輪車,男同事堅持要邊走邊看,女同胞說什么也不干了。上了車,卻無凳坐。蹲在無頂無棚的車斗里,冷,雙腳又酸又麻,真是難受。車上,幾個女的抱做一團,一直笑,一直納悶,載人的車,怎么就沒有凳子呢?笑聲回蕩在黑鴉鴉的夜空,車子在坑洼的地而碰撞出丁丁咚咚的聲音,卻也為這樣的冷清之夜增添幾抹溫暖。車在黑黑的小巷里行走了一會,停在一開闊處,走幾步就是熱鬧的幾家燒烤攤點,幾顆大樹下,一只只桌子上,坐著許多的人。
要了煮粉、烤羊肉,烤牛肉,還有一些我叫不出名的地方小吃,還要了酒。酒是“延安”酒,一種高度本地酒。開始幾位男的問老板有沒有延安特色酒,老板拿了“勁酒”來,惹來大家一陣笑,這哪里是延安產的呀?老板問別的酒行不,都答只想喝本地產的。于是急忙忙跑到商店買了標有“延安”的酒來。嗯,這個好。這下男同事滿意了。
月兒滿弦的時候,有大片月光掉落身上。身后,是一些背著大背包的食客,在頻頻碰酒,聊天,愜意的微笑,映在他們的臉龐上。我斜靠著椅子,歪著頭,慢悠悠喝茶。在不遠的樹下,那雙不斷翻轉著肉串的男人的手,進入了我的視線。有些暗淡的樹下,火苗將他的臉映得通紅,被火灼熱的汗水隱約可見,他瞇著眼,靈巧的翻轉著手下肉串,那些肉串,在火苗上冒著煙,“滋滋”響著,煙霧彌漫里,飄帶著一股烤肉的香味。夜幕下的延安,月光將一切都染得很曖昧,有思念在恣意流淌。
擺上從家中帶來的月餅,將它們一個分為四塊,放在桌子中間,餅的香味便彌漫開來。等待上菜的時間里,身邊的食客已經異了人。晚風里,一個中年婦女,推著小車在吆喝,大家便齊簌簌低了頭看,是一些涼拌小菜,要了一些鴨脖子、鴨掌,大家便也顧不得斯文,手抓起來就啃了,我也不例外。只一會功夫,要的東西一一上齊。酒滿上,大家舉杯共飲,互祝中秋快樂。平素只喝紅酒的我,那一刻,什么也不想,竟將一小杯白酒一飲而盡,雖然有暈呼呼的感覺,卻甘愿在這樣的月夜之旅中沉淪。閉上眼,聞到了心里飄散著輕盈的味道,那是快樂的味道。突然的輕松象潮水般,淹沒我全身。
是在鳥聲如歌的清晨,走進棗園的。踏在棗園綠如鋪毯的草地上,心,寧靜而安祥。漫步在領袖曾經走過的路上,涼風徐來,抱滿懷泥土香。流連在中央書記處會議室、作戰研究室、休息室和機要辦公室的周圍,一顆顆綠瑩瑩的棗樹像是抹上了菜油似的,蒼翠欲滴,讓人禁不住喜歡。往里行,綠蔭深外,便是那一排排,一座座帶了圍院的土窯洞了。
這些窯洞,依次住著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共高層領導。凝視這些曾經是一代偉人工作和居住過的窯洞、木門,半開的花格子窗戶,簡陋的床,簡單的家具,主席坐過的藤椅,那盞主席用過的小油燈。仿佛將我們帶入那往昔的崢嶸歲月,看到那些土窯的燈光徹夜不息,主席在窯洞里奮筆疾書、周恩來與士兵一起比賽紡線、朱老總掄鋤開荒種地……
昨天的歷史定格在這些窯洞里,窯洞的歷史又在向我們講述著昨天的故事,它樸實得如同一捧黃土,卻是一種精神的象征,一種奇跡。在延安,在棗園的窯洞里,陳列著簡單與清貧,卻顯示著中共高層領導人的睿智與偉大,向世人講述著一代偉人是如何叱咤風云,指點江山,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
棗園門口,一條小路在棗樹的遮蔽下,安靜、不動聲
色的接納著每天匆匆的腳步。墻邊,一個當地人稱為“老漢漢”的男子,頭扎白羊肚手巾,系紅腰帶,腰桿子里掛著一只小鼓,正“咚咚咚”邊敲邊跳,不時用高亢的歌聲唱著,在吸引游客。不由得想起賀敬之《回延安》里“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筆,紅旗飄飄把手招。白羊肚手巾紅腰帶,親從們迎過延河來。滿心話登時說不過來,一頭撲在親人懷……”的詩句來。眼里的老人是如此樸實,他的腰鼓在吸引著我,他的歌聲讓我駐足,忍不住走近,問多少錢唱一首,老漢笑了,“隨便給”。
因為喜歡,我們聽了他的歌。就那么在棗園的門口,圍攏了下來。老漢漢先是來了段激情的安塞腰鼓,舞姿優美得你無法想象他已經是上了年紀的人,然后,用滿含滄桑又略顯女聲的嗓音,把一首“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演繹得淋漓盡致,聽得我們“嘖嘖”叫好,直聽進心坎里去。而他用陜北民歌清唱的“東方紅”,更讓我找到一種振憾靈魂的感覺,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沉浸在他的歌聲中,陶醉著。一直以來,都喜歡聽柔情的歌聲,但我相信,那一刻,那種豪邁粗獷的嗓音,那種幾近舞動山河的腰鼓舞,于我,才是最美妙的。
在楊家嶺中央七大會議舊址,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會場布置一如當年的樣子,在這里,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確定了毛澤東思想的領導地位,集中全體黨員的意志,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寫進了黨章的總綱之中。
有笑聲傳來,落在會議室前的綠樹下。一群中年男女,穿了當年的軍裝,正在擺著向前進的姿勢拍照。陽光下,穿流不息的人流,密密麻麻,包圍著風景如畫的楊家嶺,人們每到一處,都懷了無限的敬意,凝神靜思,拍照留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全體人員合影的照片前,我久久佇立,那一刻,陽光斜斜映了下來,柔軟的光把楊家嶺的一切都泊上了一層圣潔的光環。我和我的同事,也隨著人流,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那樣閑散的時光,一大片叫做感染的東西輕輕砸進心窩,扭頭去看毛主席種過的菜地,與江青住過的窯洞,拿著相機,拍下窯洞前的小石桌、主席開墾的土地,還有,雄偉依舊的小禮堂,并在所到之處,留下自己的身影。也許,在將永恒的歷史定格在自己生命里時,留給人們的,除了珍貴,便是肅然起敬了。
離開延安的時候,更多的是不舍,禁不住頻頻回眸。那如今已經成為一種景觀的窯洞,那些美麗的糊著白紙的格子窗戶,窯洞門前掛著的果蔬,還有那象征著革命圣地的寶塔,都似有一種情懷在牽扯著我,讓我的心里蓄滿一種敬仰的情緒。
靠在車窗邊,輕輕呼吸,駛過滾滾的延河水,身后的延安越來越遠了,西斜的陽光將寶塔山浸染得繚繞著一層淡淡的霧光,遠遠看去,顯得莊嚴肅穆,延安的圣潔如清新的晨曦,映在車身和我的身上,印在腦海里,將思念拉得長長的,拉進記憶深處。抹不去的,是對延安深深的敬意,是延安的窯洞和棗園的綠,還有那棗園門口打著安塞腰鼓,用陜北民歌清唱“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的老漢漢……
關鍵字: 延安 楊家嶺 棗園 窯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