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古橋·古鎮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吃完早飯,在廣場對面的紹興一中(初中部)門前看到了第二天去蘭亭要乘的3路車,又在廣場的另一側找到了當天要去阮社的5路。在車站等了一會,5路車就來了,車上人似乎不太多,可能古纖道和太平橋并不是人們主要游玩的地方吧。車到終點,從車上下來穿過馬路,看見河中有段把河一隔為二的石板路(當時并不知道這已是古纖道的一部分了)。順著馬路邊的人行道朝西,那段石板路在經過幾座小橋的連接后與岸終于接在一起了。在路邊徘徊時,看見順著石板路走來一位老年人,上去詢問一番后得知,原來自己剛才看到的和現在腳下的就是古纖道了,前面不遠處的那座橫在水面上的就是太平橋了,而橋旁邊是剛建成不久的太平橋公園。古纖道為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浙東觀察使孟簡所建,水岸交雜相銜,或一面臨水一面依岸,或兩面臨水,似玉帶飄逸,又如長虹臥波。其中阮社段古纖道,東起雙梅上謝橋,西至南錢清板橋,全長7160米,由1285孔石梁橋組成,每孔凈跨2米左右,橋面用三塊條石拼合,為國內所僅有。而與古纖道相連的太平橋,是南北橫跨蕭紹運河一座的多跨度石拱橋。橋始建于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此后多次重修。自南岸到北岸,依次是一孔凈跨10米的石拱,以及漸次降低的8孔石梁橋面。太平橋上至今有行人來往,10米凈跨的石拱也仍是運河船只的通道。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看完古道、古橋,回到5路車終點站,原本打算在這里換乘218路,可是一直沒有找到站點,卻發現了資料中沒有的617路可以到高橋等地。乘617路到高橋下,卻沒有看見可以到安昌的118路的站牌,正納悶間,一輛118路進站了,趕忙上了車卻從售票員那里得知方向反了,不得已在古纖道大酒店站下車,到馬路對面乘上了去安昌的118路。安昌并不難找,118路車到安昌站下,就可以看見馬路斜對面有個石制牌坊,上面寫著“安昌古鎮”四字。順路而行,不一會就來到了一幅在墻上嵌著的巨大的木制“安昌古鎮導游圖”前,圖的旁邊有一石門洞,上書“商澤遺國”四字。走進門洞,古鎮便真正呈現在你的眼前了。在古鎮內參觀是免費的,但也有六個購票才能參觀的景點,聯票要35元,不過注意了幾個景點,單價都是5元,不知是多算了5元還是有哪個景點是10元的?安昌古鎮原名安滄,傳于唐朝因平定董昌之亂而改名為安昌;古鎮上縱橫相連的河道、綿延數里的古街、鱗次櫛比的店鋪、古樸雕梁的臺門、曲折幽深的院落、千姿百態的石橋,構筑了安昌這一具有千年歷史的典型江南水鄉古鎮的景致。據說,安昌古鎮在每年的臘月里會舉行風情節,熱鬧的水鄉社戲、喜慶的船上迎親、傳統的手工釀酒、穿梭的烏篷小船……乃至祝福、裹粽子、串臘腸、扯白糖等等構成了一幅古老、純樸、喜慶、祥和的水鄉風情圖。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買了聯票,邊走邊觀賞古鎮風貌。古鎮亦如其它水鄉那樣有條縱貫全鎮的主河,但是與其它水鄉略有不同的是,主河兩邊的石板路并不呈現一樣寬窄;在主河左側的石板路僅僅一人多寬,而右側的石板路可以并行四、五人。在沿河路邊斑駁的廊棚下,安昌人卸一溜排門,在屋前擺起柜臺,賣起了自制的臘腸、布鞋……路邊還有好多幾乎絕跡的手工作坊和各色小店,彈花、箍桶、算命、南貨……
關鍵字: 初中 石板路 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