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大戲曲之越劇
越劇
經典曲目
越劇經過百年的歷史發展,在長期的實踐演出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王老虎搶親》、《五女拜壽》、《紅樓夢》、《祥林嫂》、《西廂記》、《桃花扇》、《何文秀》、《玉堂春》、《血手印》、《打金枝》、《玉蜻蜓》、《碧玉簪》、《西園記》、《春香傳》、《白蛇傳》、《孟麗君》、《山河戀》、《李娃傳》、《北地王》《九斤姑娘》、《沙漠王子》、《盤妻索妻》、《盤夫索夫》、《送花樓會》、《柳毅傳書》、《陸游與唐琬》、《胭脂》、《追魚》、《情探》、《漢宮怨》、《春江月》、《桐江雨》、《花燭淚》、《孔雀東南飛》。
裝扮藝術
越劇早期演出,男角多不化妝;男演女角時,把腦后的辮子散開,梳成發髻,臉上搽胭脂和鉛粉;有些草臺班的女角化妝,兩頰用紅紙沾水搽腮紅,不畫眉,或用鍋底灰畫眉,稱“清水打扮”。后來演古裝戲,仿效紹劇,學水粉化妝法,白粉底,紅胭脂,墨膏描眉眼。大花面開臉,小丑畫白鼻梁。1942年(民國31年)10月雪聲越劇團上演《古廟冤魂》時,韓義首次給袁雪芬試化油彩裝,之后,編導于吟又邀請電影明星為該團作化妝指導,全部廢除水粉上妝,改用油彩。此后數年間,尹桂芳、竺水招、傅全香、錢妙花、吳小樓等在演出新編劇目時,均改為油彩化妝。1946年(民國35年)化妝師陳紹周在越劇《祥林嫂》中成功地化妝了祥林嫂從青年到殘年成為乞婆的舞臺造型。越劇界在上海電影界、話劇界化妝師們的大力支持下,不斷研究與實踐,于50年代初期基本形成具有劇種風格的化妝特點,這就是吸收傳統的水粉化妝法色彩鮮明的優點和電影、話劇化妝柔和自然的長處,形成了色彩明快柔和、線條清新、五官分明,既符合生活又有藝術夸張的特色,給觀眾以柔美抒情的美感。
服裝特點
越劇在小歌班初期,戲中角色的穿戴大多數借用生活中的衣衫、長袍、馬褂,扮官宦的也有用廟里的神像蟒袍。后來向紹興大班行頭主租用戲裝,放在篾簍里,挑著走村跑鎮,這是越劇最早出現的衣箱形式。租賃行頭多以襖、衫、蟒、靠、箭衣為主,行頭樣式,基本上是紹劇、京劇傳統樣式。此后由于不懈地探索和積累,越劇服裝的輕柔、淡雅、清麗的獨特風格,不斷鞏固和發展,并在國內外演出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而成為我國戲曲服裝中另一種服裝風格樣式。
關鍵字: 中國 戲曲 所在地 浙江 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