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蘭亭國家森林公園
蘭亭,地處紹興城西南25華里的蘭渚山下,與禹陵、東湖并立為紹興市郊三大著名風景點之一,一直因書法名作《蘭亭集序》而名聞海內外;近十幾年中,因“蘭亭書法節的持續舉辦而聲名更盛。 從文化起源上看,蘭亭景區與禹陵景區之間有著內在聯系,是一個祭典的兩處祭地。據《吳越春秋》載,越建都于今紹興城后,句踐創設國之祭禮,為“立東郊以祭陽,名曰東皇公;立西郊以祭陰,名曰西王母;祭陵山于會稽;祀水澤于江州。蘭亭景區最早出名的地點是“渚,《說文》云:“州,渚也。尤其是二水匯合處的渚,為傳統祭水的理想場所。《越絕書》云:“句踐種蘭渚山。可見山因渚名,渚以蘭名。渚既稱“蘭渚,山也隨之稱“蘭渚山。蘭,在上古為愛情之信物,《鄭風middot;溱淆》:“溱與淆,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注:“謂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續魄,祓除歲穢。此實為后世上已修禊風俗之濫觴。蘭亭之“亭原非亭臺樓閣之亭,而是鄉以下的一種行政機構,行于秦漢,《漢書》云:“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而有蘭亭之稱后,又以此名水,于是始有“蘭亭江之名。“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十分符合古代修禊之禮對于自然地理環境的要求。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已日(夏歷三月初三),王羲之邀約當時名士謝安、孫綽等并親朋子侄41人聚會于此,行修禊之禮。是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王羲之等人列坐于蘭渚上環曲的小溪兩側,將酒觴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逐流漂浮。一旦酒觴滯留在誰的面前,誰就得即興賦詩一首,詩如不成,則罰酒三觴,如此以為娛樂。在這次雅集中,計有26人作詩共37首。事后,王羲之將這些詩匯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記下了這次聚會的盛況和作者的觀感。序文共324字,字字珠璣,這就是被褚遂良評為“天下第一行書的王羲之書法代表作《蘭亭集序》。 蘭亭幾經遷址,現址依山傍水,竹木掩映,為一處幽雅的古典園林,景觀總體布局錯落有致,可分為8個景區:為鵝池,為樂池,為小蘭亭,為流觴亭,為御碑亭,為右軍祠,為蘭亭江,為書法博物館。 自入口步入景區,穿過一條修篁夾道的石砌小徑,迎面是一泓碧水,即為鵝池。池畔是一塊用石塊鋪砌的40平方左右的“道地,道地的西首立有一碑,碑上“鵝池二字傳為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分別所書。碑上有一三角亭覆蓋。 過鵝池越三曲橋前行,便是小蘭亭,亭中碑上“蘭亭二字,系清朝康熙帝手書。小蘭亭西側“樂池為最近新建,池面十畝許。臨池有一草亭,曰“俯仰亭。池中有竹排、小舟,池西有飯莊、茶室供游人休憩。 小蘭亭東側為“流觴亭,這里是蘭亭的中心。亭前曲水疊石,綠柳成蔭,是今人流觴詠飲、舉行仿古活動的場所。 出流觴亭北行有御碑亭。御碑正面為康熙手書的《蘭亭集序》全文,陰面是乾隆書寫的《蘭亭即事》詩。系東南地區罕見巨碑。 從御碑亭再北行,出園林北門,為蘭亭江,淺溪清流,繞蘭渚山陂潺潺而過。水底游魚卵石,清晰可數,溪灘甚寬,近年中開辟為舉行群眾性水上修禊活動的場所。 和蘭亭隔水相望的“蘭亭書法博物館也為近年所新建,位于山陂之上,四周樹木蔥蘢,環境幽雅。
關鍵字: 蘭亭集序 博物館 字字珠璣 惠風和暢 紹興城 群賢畢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