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出發游遍江南蘇州溫婉名勝
游遍江南蘇州溫婉名勝
大禹陵·蘭亭·八字橋
大禹陵占地很廣,有空闊和威嚴感,需要坐電瓶車進去。令人吃驚的是,在史料館里,發現大禹起家的地方,竟有四川的北川和汶川,正是去年發生大地震的地方,驚人的巧合。
要了一杯桂花茶,坐在綠草地中,小姑娘過來在腳邊點了一盤蚊香,微笑著去吃午餐了。雖然紹興市政府推出了140元的套票,將大禹陵包括進來,但游客依然稀少,她的工作并不忙碌。整個中午,只有我一個人在品著一杯茶休息,后又要了一個康師傅牛肉面。但她似乎很開心,笑容甜美,眼神單純。也許,人若能知足,活在當下,便是幸福。
說實話,對傳說中的禪讓制一直有著無限的神往和懷疑,總覺還有我們所不知的更多真實隱情。尤其是禹這一代,固然是治水有功,舜高風亮節,甘愿讓賢,但看有關考古的資料,則是“當此之時,作鐵兵,天下聞之,莫敢不服”,與他掌握了當時先進的鐵器有關,而且召開第一次大會,便將遲到的防風氏殺死,可見當時盛行的殺伐之風。
最初的氏族領袖,是帶領大家面對自然災害,解決衣食住行的生存問題,到禹之時,強權政治已初見雛形,因此他的兒子順理成章繼承帝位,并建立夏朝。
一切都是歷史的必然,但遙思當年的景象,還是覺得殘酷。也許,比起物質豐富,但互相殘殺,大家更懷念眾志成城,一起探索自然的奧秘,對付野獸和自然災害的原始時期吧。
尊重祖先,那里有身體的來處,但真正值得敬畏的,還是每一代人所表現出的精神和品格,這是人類自己,包括祖先也無法創造的神秘,它的來處又是哪里呢?
蘭亭在大禹陵的另外一個方向,輾轉趕到時,已是下午。此行對對聯、篆字和刻印有了一定的興趣,自己雖是中文系畢業,但面對祖國的漢字,常有文肓之感,不知所云。
有趣的是一些才子寫的對聯,為自己沒能參加這場盛會頗感遺憾,自認為如果與會,定有佳句名篇傳世,絕不至于象王獻之般一詩不出。但細看當時邀請入會者,雖是吟詩作賦,但大家都是一代名流,社會地位都極高,詩賦只是副產品而已。王羲之,絕不僅僅是字寫得好,真名士自風流,又豈是單純的書寫與詩歌呢!
坐在流觴曲水旁,遙思當年盛會,細品《蘭亭集序》。在《古文觀止》里,除課本選的名篇外,蘇東坡的前后赤壁賦、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陶淵明的《歸去來辭》、王勃的《滕王閣序》和這篇都是最愛的。今天一一想來,先賢們所表達的,幾乎都是對人生沒有答案的迷惘。
先賢的迷惘,今日依舊,生命是一個奧秘,也許我們所需要和缺少的,是信仰和敬畏。
天氣很熱,在八字橋——一座著名的古石橋上度過黃昏,在紹興,這樣的古石橋保存完好得很多。坐在橋頭,看著街道里的居民慢慢出來納涼,邊聊天邊仰望天空,或遠觀流水,羨慕他們的怡然自得,接近自然,能住在這樣的地方,也是人生的造化。城市,實在太可憐了。
關鍵字: 上海 廣州 江南 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