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里的上海風情
上海的老弄堂
曾經的“十里洋場”,現在的繁華都市。歐美式樣的老建筑,二、三十年代遺留下來的,風格迥異的花園別墅,穿梭于上海老城區那些長長短短、或寬或窄的弄堂之間,尋找漸漸消逝的歷史印跡,感受那個時代的上海風情。
從高空俯看:縱橫交織的道路猶如動脈,把城市分成若干個小區;每個小區之內,又有許多建筑與建筑之間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滿全城,對這些小通道,各時代、各地區、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稱呼,上海人則把它喚作“弄堂”。
弄堂和弄堂房子其實是上海開埠后的“土特產”,起初外國人只許中國人在租界里工作,而不允許在租界里居住。后來發現要發揮上海大都市的潛力,僅僅靠那些為數不多的外僑顯然是不行的。于是在19世紀五十年代太平天國運動進入江南,大量富有的中國難民要求移入的情況下,租界當局便順水推舟,將租界向中國居民開放。
“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它是這座城市背景一樣的東西”。“弄堂”是上海人對里弄的俗稱,“里弄房子”就是弄堂建筑。沒有想到的是,這種原本是為了便于管理而統一建造的集體住宅,很快發展成為綜合東西方居住特色的上海弄堂,并在隨后的幾十年里成為上海房地產業的中堅。弄堂房子不僅租界里有,華界里也有。
在舊時上海,住在什么樣的里弄住宅中,往往是考評一個人社會地位的重要標志。住在同一個里弄內,居民的生活水平則一般比較接近,貧富相差不會很懸殊,這是因為在住房商品化的社會里,房租在一個家庭的支出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這樣就成為一個家庭生活水平的標志。
上海人口密度之高更是稀見,因此不論是江南傳統地區里坊中的弄堂,還是近代上海大部分里弄中的弄堂都比較狹窄,住宅建筑鱗次櫛比,一幢緊一幢,一家緊挨一家。尤其是一些標準偏低的上海里弄住宅,住戶的房間面積小,室內功能少,許多家庭生活的內容如清晨洗漱,淘米揀菜,修理物件等等,都是在弄堂中進行。所以,弄堂成了一個熱鬧的公共空間,這樣就大大拓展了人們戶外的交際機會,蜚短流長,直到鬧出矛盾,生出口角,也是在所難免。這些帶有傳統氣息的鄉土特色一直保留至今。
多少個故事,多少個典故,多少個名人,多少個記憶,與石庫門,與亭子間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可以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更沒有上海人。弄堂,構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弄堂構成了千萬普通上海人最常見的生活空間;弄堂,構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組成部份。
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它也是近代上海歷史的最直接產物。
關鍵字: 上海 建筑 花園別墅 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