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
上海自然博物館是中國最大的自然博物館之一。位于上海市中心。該館大樓建筑帶有英國古典風格,建筑面積為12880平方米。上海自然博物館于1956年11月籌建。1960年建成動物學分館對外開放。1984年建成植物學分館,該分館包括標本大樓和陳列廳兩個部分,是中國唯一的植物學館。標本大樓面積為 3053 平方米,除珍藏各類植物標本外,還設有研究室和實驗室;陳列廳設在上海植物園內。總面積為4726平方米。其中約二分之一已對外展出。上海自然博物館有豐富的館藏標本和圖書資料。除了接收原英國人辦的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館標本,法國人辦的震旦博物院的部分自然標本外,主要通過采集、收購、贈送、交換等途徑獲得各類自然標本。到1985年,館藏各類標本有20余萬件,其中動物標本6.2萬多件,植物標本13.5萬多件,古生物標本1700多件,新舊石器標本700多件、礦物與巖石標本1700多件。在這些標本中,有一定數量的模式標本和國內第一次發現的新記錄標本。有中國特有的和世界著名的珍稀生物標本,有6億年前的化石。該館還藏有供科學研究和科學教育用的中、外文各類專業圖書資料6萬余冊。該館基本陳列面積共5700平方米。陳列內容包括古動物史、人類發展史、動物和植物的進化四大部分。古動物史陳列,展示了動物的發生和發展,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進化的漫長過程。展廳中央陳列了一條體長22米、肩高 3.5米的原大恐龍模型──合川馬門溪龍。它的右側是一頭黃河古象模型,體長8米,體高4米,一對門牙有3米長。人類發展史陳列,用大量實物、模型、出土文物以及二、三百萬年前的前期猿人生活情況的景箱,揭示了人類的起源、人類社會的形成和發展。 動物陳列分設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 6個陳列廳。除了展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長臂猿、金絲猴、大熊貓、云豹、金錢豹、雪豹、虎、亞洲象、儒艮、野驢、梅花鹿、野牦牛、羚牛、野駱駝、朱、褐馬雞、揚子鱷、白鱘等外,還有中國二級保護動物及野生已絕滅的麋鹿(即“四不像)等許多珍禽異獸。此外,也展出許多外國著名動物,如非洲的獅子、長頸鹿、 狒狒和黑猩猩,澳大利亞的鴨嘴獸、袋鼠和鴯鹋,美洲的獅子,日本的高腳蟹等等。古尸陳列室共陳列5具古尸,其中新疆樓蘭地區發掘的樓蘭女尸,據碳14測定,認為距今3880plusmn;95年,是中國已知古尸中年代最早的一具。植物陳列,分序廳、植物進化廳和植物的改造與利用廳。內容包括原始的藻類,沒有葉綠素的真菌,菌藻共生的地衣,陸生維管植物的先軀──蕨類,陸生植物的一個旁枝──苔蘚,直到高等的秋子植物。沿著陳列線,一個個生態景箱的銜接,展示植物演化的進程。陳列廳的中央是一個巨大的石炭紀蕨類立體景箱,它再現了2億多年前地球上最早的沼澤森林,也是植物從水生到陸生后出現的第一批大森林。已經在地球上絕滅的鱗木、封印木等蕨類矗立于森林上層,無數草木蕨類覆蓋在沼澤濕地上。該館還辦有“中國歷代古尸、“一九八○年云南日全食觀測、 “珍稀動物、 “寶石、“優生優育、“生物工程、“南極考察和知識、“中國特產動物──麋鹿等展覽。該館除了編寫一批動物、植物、人類、古生物、天文等專業學科的書籍和圖集外,還編輯 《考察與研究》學術專輯,和綜合性科普雙月刊《自然與人》。
關鍵字: 內容包括 博物館 發展史 古生物 圖書資料 陳列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