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拙政園賞荷游記
都云:去北京,當然要逛頤和園;到蘇州,豈不能不游拙政園。 此話一點不假,“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而作為天下園林之母的拙政園,不可不游,早聞拙政園春品山茶,夏賞荷花,秋觀紅葉,冬看傲梅。七月盛夏游正是欣賞拙政園荷花的最佳的時候,如是心動不如行動,一大早,就攜嬌妻愛子去游拙政園。 拙政園位于蘇州東北街,座落在繁華的蘇州市區,交通便利。到得拙政園聽得介紹果然不同凡響,拙政園是我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是保留最完整、最典型的文人寫意派山水宅府。1997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此園始建于明正德四年為明代弘治進士、御史王獻臣棄官回鄉所建。取晉代文學家潘岳《閑居賦》中“筑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將此園命名為拙政園。建此名園據說花了主人十六年時間,僅享受了一年就撒手歸西了;之后其子豪賭一場,就將園子輸給了別人。后來此園輾轉多人之手,拙政園歷經400多年滄桑,以一園之興衰察世事之變化。 而天氣好像知道我們要游拙政園一樣,天空竟淅淅瀝瀝下起小小的雨來,給我們繼續營造著煙雨蒙朧的環境,盡管下雨,也抵不住游人如織,從四面八方趕來的游客紛紛買了雨傘,一拔接一拔地隨團趕來。在雨中能漫步拙政園那是何等意境,陰郁的小雨抵擋不住慕名而來的游人們好奇的喜悅之情。 從蘭雪堂進去,迎面是一座假山,上面藤蘿宛然,目的是遮擋游人視線,否則一覽無余了便大失意趣。沿著石子路蜿蜒向西,路邊各色太湖石形狀各異,碧草青青,綠蔭悠然,小橋流水,池中的密密疏疏一片片綠油油荷葉中點綴著點點粉紅荷花,給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不知從那看起,而我手中的數碼相機也歡快起來,一張又一張拍不停了。 而最歡快的是我的小孩,從沒有見過這么多的高鼻子藍眼睛的老外,從沒有見過這么多奇形怪狀的石頭假山,從沒有見過這么多小橋矮亭,一下子跑這一下子跑那,牽著我們在園中奔波起來。看,“魚,金魚,快拍啊”順著兒子的小手,我們看見碧綠的荷葉下面幾條金黃色的鯉魚互相追逐嬉戲,不時給青幽的池面泛起陣陣猗漣,煞是喜人,我說,這不是金魚,這是黃鯉呢。 而今天最吸引我的眼球還是拙政園的荷花了,洋洋灑灑的小雨打在荷葉上,有如一道美妙的音符,時而密時而疏,而荷葉荷花們更是象剛剛出浴的美少女,更加亭亭玉立,嫵媚動人,那晶瑩的水滴灑在荷的面上久久不肯滑落看了都讓人心疼不已。而主要觀蓮的地方是拙政園的遠香堂了,遠香堂處園的中心,取“香遠益清”之意。園主人為了能在這里欣賞到四時美景,又分別修建了綠漪亭、荷風四面亭、待霜亭、雪香云蔚亭等,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美景。各處碎石子路的花紋、風景的勾連方面常有望子成龍、豐家蔭子的深意,再聯想其子的行徑,不由得人不慨嘆。 再往西,來到一個叫與誰同坐軒的小亭,印入眼簾的是一付對聯“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這里正面小橋流水潺潺,背面翠竹郁郁蔥蔥,臨水而坐,憑欄聽雨,清風撫面,荷香泌心。在這里與嬌妻竊竊私語,與小兒逗笑玩趣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再往西行就接近住宅區,最有名的當屬“卅六鴛鴦樓”,據說主人夫妻情愛甚篤,嘗以此樓避暑。樓四面環水,下面居然還養了一些鴛鴦。鴛鴦樓兩側有樂班奏樂,四面透明玻璃中嵌有藍色玻璃,透過這里望外面的竹葉綠樹,則宛然有霜雪之態,可見此樓為了避暑花的諾大心思。背面是”十八曼陀羅花館“,據說主人之子酷愛茶花,專門從云南運了十八株名種茶花,推窗可見,介紹中說早春之時花開似錦,現在看去倒是平平。這里又可為主人愛子之心一嘆。 人在拙政園,不知時間過得快,每一景都有典故,每一步都讓人動心,每到一處都讓人回味仍至流漣忘返,我們每到出口處,意猶味盡,從新游過,重新感受這里的橋影飛動,亭亭荷花,水波蕩漾,修水長流,青山綿延,翠石壘疊,綠樹掩映,鳥語花香。令人好不逍遙自在。 直到暮色微露,才戀戀不舍離得園來,拙政園的景色不是我這一篇小小的千字文能說得清道得明的,驀然回首,恍若隔世,煙雨中的拙政園象一副墨痕未干的中國寫意山水畫,永遠定格在我的魂夢深處,有如那淡淡的荷香,成為永駐心中的一脈余香。
關鍵字: 園林 天下 拙政園 蘇州 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