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門游記
近日去游覽了新開辟的蘇州盤門景區。 我也可以夸說蘇州已不知去過多少次,名園、名勝都“到此一游”地算是玩過了,但蘇州這座古城到底是什么格局,有多少城門,我還是弄不清。“閶門”當然是知道的,因為它的名氣最響,是“自古已然,于今為盛”的商業區。那年梅竹書場開幕,我們趕去聽會書,下了車,我眼花繚亂地站在高樓連宇的馬路上,問同行的人:“這是蘇州啥地方?”“閶門啊,啥奈該搭也勿曾來過歇?” 我只有自認淺陋。現在,我來到了“盤門”。但我們并沒有去看城門,而是置身在一座包圍了瑞光塔、四瑞堂、麗景梅、伍相祠等古建筑的大公園內。而在兩年多以前,這里是蘇州城的一處不忍卒睹的洼地,市面冷落蕭條不去說,單說住在此地的居民終年過著泥水相伴的日子,連瑞光塔的塔基也陷在泥堆里。那是一幅什么樣的凄涼情景,不難想象。盤門古稱“蟠門”,還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吳國宰相伍子胥建造的,有水陸兩座門,每座門又有內外兩重,城外的大運河是通往杭州的交通要道,唐宋時期著實興旺過,所以范成大《晚入盤門》詩有“人語嘲喧晚吹涼,萬窗燈火轉河塘。兩竹碧柳籠官渡,一簇紅梅壓女墻”之句。盤門衰敗的致命傷是1860年太平軍攻打蘇州時,忽然燃起一場大火。火究竟是誰放的?手上的導游說明書說是清軍潰退時放的,故妄聽之吧。此后一百多年的荒蕪頹廢看似遙遙無期,但真要下決心進行整治,從開始動遷居民到整個盤門景區的修建完工,前后也不過兩年多的工夫,歷史便又翻開新的一頁,根本改變了人們的觀感,從我前面說的“不忍卒睹”,變成可以讓人“游目騁懷”了。 那天因為時間倉促,天氣晴熱,景區內林木還沒有形成濃蔭的局面,我們不敢在太陽底下多曬,只在麗景樓上坐著喝茶遠眺。這也符合我一貫的旅趣,凡到一個景點,我總希望找一個幽靜的地方坐下來,喝上一杯茶,然后憑欄或是臨窗四顧遙望,覺得最是賞心悅目。有的景物,比如眼前這座瑞光塔,還是隔著一定的距離,欣賞其整體的雄姿為好,真要爬到塔上去看個仔細,既累的慌,也失卻了神秘之感。 現在的盤門景區,比較注意周圍建筑的協調,風格大體一致,看上去不礙眼,不像有些古園林,園內古意盎然,但抬頭一望,圍墻外聳立著一座煙囪,或是一座火柴盒似的廠房,所謂“煞風景”這是最為典型的了。過去為了盲目地搞工業建設,“煞風景”的事干了不少;現在有些地方想靠旅游賺錢,又有新的“煞風景”。相比之下,盤門景區顯示了一定的文化內涵,大可借鑒。
關鍵字: 古城 商業區 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