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山行
早就聽說要組織去蘇州靈巖山參行,盼了又盼,終于被我盼來了這一天。已過了江南的梅雨季節,起床卻見窗外小雨不斷,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帶上傘前行。一路上,車上很安靜,大家連講話都是輕輕的,沒過多久,遠遠地便能看到那山頂呈方形的靈巖山了。依然下著小雨,不過雨點不密,大家跟著法師拾階而上,開始朝山。山不高,二百多米,但是由于下雨的緣故,上山的路很滑,再加上天氣悶熱,沒多久我便氣喘吁吁了。再看前面的法師,卻是健步如飛,把我們甩下了一大段。我心中不由得猜想,法師們整日在廟中念佛誦經,應該很少外出,為什么腳步會如此矯健?難道靈山的師傅們也如少林一般每日練功不成?一路胡思想亂,在覺得自己力氣快要全部用光的時候,終于看到靈巖山寺的大門了。與以往看到的寺廟不同,靈巖山寺進門先是天王殿,供奉彌勒佛。再往里,該是放生池吧。池中亦不是常見的鯉魚,而是一只只大小不一的烏龜。有香客把面包餅干屑之類的食品投入池中,烏龜們爭著覓食。再看另一邊,有兩只烏龜與眾不同,爬在石階上悠閑得似乎在看風景,我看了忍俊不禁。因是靈山組織的活動,所以主人的招待尤為熱情。人員到齊后,便領我們去用餐。只見一排只個架子擺開,每個架子上擺著一只臉盆,盆水盛有清水,盆邊是嶄新的毛巾。想是主人心細周到,知我們爬山會很熱,已為大家準備好了清洗的用具。走進里面,每桌上已經準備好碗筷,還為我們每個人準備了一瓶烏龍茶。我不由得在心中大為贊嘆并感激住持的熱情。這應該是我吃過的最安靜的一頓飯。五十多人同時用餐,有老人也有小孩,大家卻象說好了似的,沒有一句多余的話,大家井然有序地用餐,然后聽住持開釋。在去靈山之前,我一直認為,世界上的幾大宗教,其根本就是勸人為善。中國古代《三字經》中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人性本善,是外界的一切誘因才使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離惡越來越近的。而圣經中卻認為人性本惡,每個人來到世界上都必須不斷地做善事才能清洗身上的罪惡。然,不管人性最初是善還是惡,我們最終都是崇揚善的。學佛,我一直覺得是一件高深莫測的事。佛教幾千年來博大精深的文化,有多少人盡其一生都只參得皮毛,又豈是我一朝一夕所能領悟的。然,聽了住持的開釋,似有所悟。所謂修行,修的應該是平日里的所作所為。如古人所言: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如住持所說,每個人有善心,做善事,持之以恒,便是為佛教的發展作貢獻了。下午是參觀靈巖山寺,然后便是自由活動。靈巖山本是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行宮館娃宮所在地,雖然被勾賤一把火燒掉了華麗的宮殿,幸好有些是燒不掉的,被留存了下來,可以讓后人一睹幾千年前千金買一笑的豪奢。西施的故事相信每個人都是耳熟能詳的,尤其無錫還有以范蠡為名的蠡園。看過幾個不同版本的關于西施的故事,大部分描寫西施與范蠡是恩愛的一對,為了越國復仇大計,西施忍辱負重到夫差身邊讓他沉迷于酒色而亡國。館娃宮中的玩花池,玩月池,吳王井等等便是夫差為博西施一笑而建。然而,站在這些景點旁邊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了夫差對西施的一份濃濃的情。我一直相信夫差真心是愛著西施的。俗話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西施再美,如果沒有愛,便如同看風景一般,看得久了便也就不再新鮮了。唯有愛她,才會傾其所有為她建這館娃宮。我也一直相信西施最終是為夫差所感動的。一個象西施這樣的女人,為了所謂的復國而犧牲自己的身體和名節遠走他鄉,其中的辛酸又有幾個人能體會呢。也許她也曾愛過范蠡,但是范蠡能給她什么呢?相比較而言,我覺得夫差為西施所付出的要比范蠡多得多。天長日久,她又怎會不感動?所以我寧愿相信西施最后是被沉舟于太湖,也不愿意相信她最后是與范蠡比翼雙飛的。因為西施那樣的女子,做出這樣的選擇會讓我覺得更合理一些。不管傳說如何,走的終究是走了,沒走的還得繼續往前走。西施的故事給后人留下了許多警示,如她泉下有知,不知道會作如何感嘆。告別靈巖山寺,我們啟程回錫。不久的將來,我會帶著家人再來。
關鍵字: 傘 江南 靈巖山 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