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蘇州之天平山秋色
算上這次去蘇州已經5次了,每次來蘇州總能給我一些江南雨絲般的沁人心脾,蘇州之美,勝在融合其中的發現。如果再有一江南女子伴隨,則習慣了的園林亦變得生動起來. 車行過北寺塔,一會兒就過了滄浪亭。那站的建筑看起來那么熟悉,再扭頭看過去,滄浪亭就一閃而過。細算起來,其他的園林都去過兩、三遍,獨對滄浪記憶猶昨。莫非滄浪之水善洗人心?以后的路線我都記不清了,也許都被滄浪之水淹沒了吧。游4終點在靈巖山,而非車上書天平山。再坐機動三輪(2元一人)就到了太平山----據說是華東的三大看紅葉勝地之一。剛進門就為奔放的秋天色彩喝彩。都是熱烈的顏色,在進門極目的瞬間。第一次見到秋天這么絢麗,真有些被燃燒的感覺,江南的春夏秋都有一些江南特有的含蓄的美,獨有天平山的秋顯示了那種生命奔放灑脫的氣質。在燦爛的秋舞過后,該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冬天呢? 天平山不高,有特色的是上山的路,都由石頭鋪成。但絕非條石或細碎石,而像隨手拈來的就近的石塊鋪合而成,極無規則卻又隨意妥帖,直達山頂。確為各名山大川所無而此獨有的。登山而望,沒有“層林盡染”的風光,因為山上的楓樹較少,只在山下有楓樹,銀杏樹,所以他的美令人喝彩而不像杭州那樣令人心醉,漓江之令人心碎------美得我真想就此死在那里-------對李白捉月而亡的傳說,我是深信不疑的。 下山時見有白云泉,遂要了兩杯茶喝。蘇州的茶味偏淡,不如杭州的龍井和宜興的毛尖,但憑窗而望秋楓,而聽秋聲,而品炒青,而思我所思之思無所思或思無所不思,豈是“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所能表達?嚴格說起來,天平山是以前賜給范仲淹的一塊私人用地。他家的祖墳和田產都在這里,這里還有他的紀念館,他的廟。不過他死于徐州,葬于洛陽。他所處的北宋時期,正是文人占統治地位,所以他的才能得以盡情施展,文韜武略為一時之盛。他鎮守邊關時被金人稱為“小范老子胸中藏有甲兵百萬”,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他的文章我只會背《岳陽樓記》,為了表達對他的尊敬之情,就耐心地看完了那些粗陋的蠟像,竟然有一處城門上寫著“邊關”,就和時下的古代影視一樣,男人胡子都刮得泛青,會不會有一天廣告出現乾隆皇帝正準備寬衣,皇妃脈脈含情手持吉列刮胡刀“萬歲,您用這個吧,奴家怕扎”,然后畫外音:吉列刮胡刀,歷史悠久。皇家專用,獻給女人的關愛。稍有知識的人都知道古人很在意“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中國歷史就這樣被一點點地閹割了。也許范仲淹早料到這一天,而要“先天下之憂而憂”了。 回去坐車到觀前街下,走了一些絲綢商店,好像蘇州的絲綢自古就有名。明十三陵出土的龍袍就是由蘇州刺繡研究所的匠師仿制成功。可惜現在滿目都是性感的睡衣,內衣.實際上從滄浪亭處我就能從大路,小路而走到車站。無論是汽車站還是火車站。曾經有一天,我買了火車票,也買了汽車票至今還保留著那由蘇州到上海的火車票。只是不知道那路邊賣貢橘的還在否?那只正生火冒煙的爐子又迷住了誰的眼?是為此記。
關鍵字: 園林 江南 游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