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化樣板小村——后溝
后溝,隱藏在黃土大山深處。 乘車去后溝,得走一兩個鐘頭的大溝公路。大溝兩面有連綿的大山,呈現著蒼涼古樸的黃土顏色。這對久處城里的人們,從視覺到心靈,都產生著一種震撼。 公路是水泥路。后溝贏得“古村落示范基地”稱號后,旅游業迅速興旺起來,上面便投資專修了這條公路。若無公路,后溝人出溝,沿土道步行,恐怕得走一整天了。(圖片1:前面就是后溝)
公路兩邊分布著大小不一的梯田。“谷雨”剛過,田地里還看不出多少動靜,地邊的棗樹已抽出了嫩葉,傳遞出新春的勃勃生機。棗樹都是酸棗嫁接過來的,枝干細而堅韌,葉片清新油光。細心而執著的莊稼人,作務出了這小棗林子。(圖片2:小棗林)
轉過大土彎子,便看到了后溝,同時聽到了村里播放的土味濃郁、婉轉動人的山西民歌…… 后溝廟多,七十多戶人家的小村子,廟就有十余座:關帝廟、菩薩廟、財神廟、送子娘娘廟、玉皇廟、真武廟、龍王廟等等。這些廟修建年代不一,廟堂簡約而人性,保護得很好,后溝人對廟堂愛護有加。 村口附近,建有關帝廟。這是個不大的院落,院內的一間殿堂里,供奉著關老爺。小廟像一座莊戶院,方便著莊稼人燒香敬神。真武大帝的廟建在村的最高處,與它對應的是建在溝底的菩薩廟;真武廟左下側,則建有張家祠堂。(圖片3:關帝廟)
張家是后溝的大姓,張家祠堂是一座窯洞,窯洞正中供奉著一男一女兩位張家先人。(圖片4:張家祠堂)
后溝人“儒、佛、道”都敬,行善積德和忠孝倫理的思想,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生活。 龍王廟建在小河岸邊,它香火旺盛。龍王是后溝人最惹不起的神,有的年份,還要舉行祈雨儀式。后溝十年九旱,人們最盼龍王關照,盼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圖片5:龍王廟)
后溝的廟神崇拜,與農耕生產方式與認知水平很有關系。敬天祭祖、膜拜神靈的活動,給人以信心、力量、安慰和希望,同時也構成了后溝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不然的話,大土溝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是太乏味了嗎? 后溝有著各類的手工作坊:做酒的酒坊,做醋的醋坊,磨豆腐的豆腐坊,榨油的油坊,以及磨面碾米等等的作坊。(圖片6:酒坊)
作坊往往是一個院落,半邊生產,半邊銷售;自產自銷,邊造邊銷。 后溝的作坊,保持著它們固有的工藝、形態與經營方式。 原料是本村產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工藝是祖宗傳下來的技藝,場所是自家窯洞和院落,銷售途徑為擺攤自賣及挑擔叫賣。村民最必需的基本生活品,作坊都在生產。倘若后溝同外界完全脫離關系,后溝人仍然可以比較正常地維持較長一段生產生活。(圖片7:碾米)
嘗口酒坊新釀的白酒,味道醇美綿長。十幾元錢一斤,價格有點貴,不過,它貨真工藝足,買一瓶喝喝,還是很有意思的。 后溝村建在一面土坡上。這樣的村落,雨后排水是一大問題。(圖片8:仰視后溝)
后溝有它引以自豪的地下工程——家家都被納入其中的排水系統。 這個系統是龐大的,復雜的,它從山頂開始,多條渠道、錯綜復雜,一直沿伸到溝底的小河里。 縱橫交錯的排水道,埋藏于人家的院落窯洞下。每家在蓋房時,就要考慮自家、特別是別人家的排水問題。許多人家的土炕下或地面下就建有水道,不少是為上面住戶預留。下雨天,在人家屋內,可以聽到潺潺流水聲。(圖片9:四合院)
后溝,儼然是一個小社會。大治之世,或動亂年代,它都在自我運轉。它有自己的村規民約,它有自己的鄰里關系。它村風古樸,村民和善。這一座座黃土坡上的四合院,這一孔孔冬暖夏涼的土窯洞,一輩又一輩的后溝人,就在這里平靜、安祥而和諧地生活著。(圖片10:土窯洞)
后溝有兩個特殊院落,一個叫“將軍院”,一個叫“知青院”。 “將軍院”是后溝的驕傲。這院中出了一位將軍,他叫張曉赤,抗戰時期“百團大戰”中加入八路軍,當上了劉伯承的警衛員,后官至軍級,60多歲時病逝。上級政府非常重視張曉赤將軍的教育作用,撥專款修繕了將軍院,辟作紀念,并為他塑了像。村民中還有一種說法,說將軍院出將軍,是因為這個院風水好,它面對的土嶺像一條龍。(圖片11:張曉赤塑像)
如此偏僻的后溝,也經受了抗戰烽火的洗禮,且出了一位將軍。很可能日本鬼子還來這里掃蕩過,后溝人進行過拼死抗爭。“抗戰時期”,在這里留有深深的印記。 “知青院”是一處窯洞院落。正窯在當年住的是男知青,正窯之上那現今已沒有了門臉的土窯洞,住的則是女知青。知青們當年在后溝接受的是什么樣的再教育?可以想見,是“日出而作,日沒而息”,是春播夏鋤秋收,是最傳統的怎樣種地。這些知青們,現今在何處?(圖片12:知青院)
后溝也留下了“文革時期”的印記。這一時期在后溝至今仍存的遺跡還有,人家門洞抹的黑板上,仍然顯現的那條標語:“認真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圖片13:遺留標語)
“改革開放時期”,后溝實際已被推到了潮頭。這么多城里人來這里旅游,后溝及它所代表的農耕文化,將要經受巨大的沖擊。 后溝人對日益增多的旅游者肯定是持歡迎態度的,因為這些人給他們送來了金錢,同時還有商品經濟的文化與觀念。 后溝,也許是農耕文化的最后堅守者之一。 其實,后溝人的商品觀念已經在增強。出售“農家飯”的人家,院子里搭著蓬子,一只雞賣60元,一盤炒雞蛋15元,因為是“苯雞”和“笨雞蛋”。 村道旁和不少人家院子里擺著布老虎、棗、蘋果、酸棗等在賣。 農耕文化是那樣悠遠,但在無孔不入的商品和市場文化沖擊面前,后溝,能夠堅守多久?(圖片14:鳥瞰后溝)
<img height=331 alt=農耕文化樣板村,后溝 src="//img.3608.com/upfiles/barticleedi</body></html></p> </body></html>
關鍵字: 關帝廟 后溝 土窯洞 龍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