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山西
2007年初的隆冬,我用8天時間在山西從晉北到晉中自在地走了一趟,同行的是我的女友。從山西回來后,過年——在家荒廢——開學——考研,都在順理成章地進行著,山西之行的一切都已經沉淀下來。最近清理硬盤,把自己最近兩年出行的照片都刻進光盤作為一種總結。然而唯獨山西之行顯得特殊,因為缺少文字記錄。想來一是我手懶了拖拖拉拉;二是在山西的豐富面前,我實在感覺自己的語言很蒼白。但在我的潛意識里,一次旅行如果沒有一篇像樣文字來總結的話,總好像不完整,沒有結束。
大三下學期剛一開學,正像之前從學長那里聽說過的一樣,考研這場戲拉開了帷幕。宿舍、教室、bbs到處都能嗅到摩拳擦掌要考研的氣息。學長說,正常,現在80%的人都要考研,過半年之后很大一部分人就會有新的想法。當然我也購置了一些參考書,坐在自習室中準備為了考研一博,bbs的收藏夾里也多了一項考研版。既然決定了考研,就盡快把該完結的事情完結,一切影響踏實復習的東西都讓它滾蛋。于是,我用這個周六一整天敲出這些關于山西的文字,意思很簡單:索性花點時間讓這次旅行完整起來,結束,然后一切都清凈了。
㈠上路
最初想去山西的想法,是源于我中學時代的好朋友、現在天大建筑學院學城市規劃的哥們兒沈○去年九月跟我的一次昏天黑地的長聊。深深沉浸在自己所學專業中的他用贊嘆的口氣告訴我:“山西是中國古建筑最多的地方。”癡迷于古建的我于是開始醞釀一次山西之行。
然后就是秋客的山西計劃徹底將我忽悠了。在拉拉那本《藏羚羊自助游-山西卷》中我看到這樣一組數字:
僅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在山西已發現255處,占全國同類遺址總數一半以上。
山西現存地面文物約3萬5千處,居全國之最。
山西目前擁有11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居全國第一。全省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240處。
山西現存元代以前木質結構建筑450多處,占全國同期同類建筑的70%之多。
全國僅存唐代木構建筑4座,全部在山西。
山西現存寺觀和墓葬壁畫24000多平方米,居全國第一位……
于是查資料、定路線、寫計劃,開始在天南大的戶外版上召集。由于時值研究生答辯+臨近春節,響應者寥寥。最后,只得和女友兩個人,背著大包上路了。
㈡云岡
初識南開中文畢業的木木老師,就是因為她發在nk版上的一篇《那一路北方的山巒》。她用特有的飄逸筆調描寫從北京到大同的旅程:“火車在56個隧道中穿行,黑暗總是于剎那間轟然而至,幾十秒鐘的靜默,幾十秒鐘的沉吟,然后又突然融化在北方透明清澈的陽光下,決絕得不帶一絲嘆息。每次瞇起眼睛的時候,車窗外總是那宏偉如猛獸、敦厚如長者的北方山巒……”因此我對去大同火車的窗外便有所期待。但夕發朝至的2144次使這無法實現,我們經歷的只是學生放假返程高峰的擁擠憋悶,滿車嗆人的煙味和難以忍受的悶熱在黑暗中一路伴隨我們通過了木木眼中那段浪漫的路程。
1月27日早5:30,也就是我結束大三上學期最后一科期末考試的第二天,我們到達了大同。凌晨的大同街道上鋪著一層像雪一樣的白霜,空氣清冷,人跡稀少。我們兩人帶著一夜火車的疲憊,不得不改變原有的云岡石窟計劃,唯一的念頭就是趕快在火車站附近找到住處睡一覺。一覺到了中午,起床開窗,藍天、金色的陽光。匆匆在附近解決了不知應算是早飯還是午飯后,驅車奔赴久仰的云岡石窟。
大同,這個位于游牧、農耕文化帶交界處的軍事重鎮,總是讓我腦中浮起一種滄桑雄壯的印象。公交車窗外的市區,像其他許多中小城市一樣,有的是及其普通的帶有過去時代特征的灰黃色板樓、店鋪,然而它們在大同的陽光和空氣中,或者更確切地講是在我對大同已有的印象基礎上,顯得有些許不同。記得當時我冒出一個很奇怪的念頭——“這座城市很男人”,呵呵,大同,就是以一個男人的形象映在我的眼睛里。
車逐漸出了市區,果然不出我所料,隨之而來的是一片蒼勁的北方大地。時值隆冬,見不到一點綠色植被,滿眼全部是土黃而略有發黑的土地和山巒,宛如一個壯年漢子的脊背。右手邊是荒涼中散落的平方民居;左手邊是綿延的黑色煤礦,偶爾閃過黃土夯成的殘破烽燧。在云岡鎮下車,轉過幾個店鋪,一條筆直的開闊路猛然把開鑿在武州山崖壁上的云岡石窟放到面前。黃色而略有發黑的山體、綠琉璃頂原木顏色構筑的樓閣、同樣是土黃色表面粗糙的明代堡墻……歷史,一種厚重的歷史感。
由于是淡季,綿延一公里長的石窟只見到很少的幾撥游客。我站在第20窟造型雍容明光普照的大佛前,看到下午5點多鐘的陽光灑向石窟對面大大小小鱗次櫛比的國有煤礦。這就是山西乃至全中國產煤質量最好的地方——云岡溝。這個狹長的溝內,幾乎隨便一個礦內都布滿了優質動力煤,經過多年高強度開采,煤礦單位和大規模配套設施已經形成了一個小社會。經久不衰的開采、運輸,讓石窟面前的路成為煤灰飛揚的發動機,飄到石像頭頂、肩膀的煤灰已經滲入石中再無法清除。聽到很多惋惜之聲,不過我覺得不妨換個角度去看:煤灰已經重新成為云岡石窟的一部分,這不失為一種遺產的再造。這里不是龍門也不是敦煌,而是云岡,落了煤灰的殘破石像和它本身的歷史地理結合在一起,塑造了新的符號,將一些新的故事流傳下去。
從云岡石窟里這些仿照皇帝形象雕鑿出的宏大佛像中,我依稀看到了一個精神強健的時代中登峰造極的個人崇拜工程。人主好大喜功,構筑規模龐大的形象工程,身后招來沸騰的民怨和歷史的批判;然而只有這些好大喜功的偉大工程,才能成為雄視百代的歷史遺產,供后人津津樂道視如珍寶。歷史和遺產,也只有時過境遷之后才能得到淡然的統一,與它誕生有關的一切,都已仙逝。
㈢華嚴
有時候,人對一個陌生的地方產生好感可能僅僅是因為它的名字。華嚴寺,這個直接取自佛門經典的名字透著強烈的宗教感;而且之前并沒聽說過一座寺院分為上、下二寺的(后來查資料,看到山西臨汾的廣勝寺、河南南陽的香嚴寺、和北京房山也都有上下寺的例子)。于是對大同華嚴寺充滿期待。
到上華嚴寺時,大同與前一天的晴朗不同,空氣中有燒煤的氣味,霧蒙蒙看不到遠方。而這種迷蒙的空氣卻恰恰給上華嚴寺增添了神秘的氣氛。坐落在四米高臺上的大雄寶殿,是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作為遼代的皇家寺院,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廡殿頂,可見其規制。上寺大殿近幾年進行過修繕,從屋脊拆換下來的金代琉璃螭吻擺在院里,從我與它的合影來看,足有兩人高。站在院里仰望大殿,迷霧之中,其形體堂皇,其筋骨雄壯,遼金古風撲面而來, 讓我想起曾去過的日本奈良東大寺的大佛殿(詳見拙文《唐風洋溢奈良城》),驚喜中國也還有這樣的東西保留著。這一天正值寺里三曦老和尚圓寂十周年紀念法會,持續的誦經聲與寺外播放的佛樂回蕩,大殿煌煌竟如仙境。
下華嚴寺在上寺東南方向,二寺皆依據遼契丹的拜日信仰坐西向東,而下寺山門比上寺向東突出百米左右。下寺大殿名為“薄伽教藏”,為藏經之地。其實下寺大殿的遼代風格更濃烈一些,屋頂傾斜更加和緩,只不過下寺已經辟為大同市博物館,各配殿改作展廳,沒有了佛門的特殊氛圍,比較而言還是上寺給我印象更深。
<img alt=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src="//img.3608.com/upfiles/barticleedit/2007/9/17/b_94c734f85b81cbfab6b2aba42fb10316.jpg" _fcksavedurl="//img.3608.com/upfiles/barticleedit/2007/9/17/b_94c734f85b81cbfab6b2aba42fb10316.jpg" _fcksavedurl="//img.3608.com/upfiles/barticleedit/2007/9/17/b_94c734f85b81cbfab6b2aba42fb10316.jpg" onload="var image=new image();image.src=this</body></html></p> </body></html>
關鍵字: 云岡石窟 華嚴寺 歷史地理 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