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山西好風光——山西行(2)
(應縣木塔)
(木塔二樓的佛像)
7月12日,
應縣木塔——大同云崗石窟——大同九龍壁
這天的行程可以說是整個旅程里走的路途較遠的一天,因為太原在山西的中部,而大同則在山西的最北部。導游說有部分道路路況不是很好,加上沿途都有塞車的情況,所以讓大家要有心理準備。
北方的夏天,天亮得較早,4點半左右,天已經蒙蒙亮了。因為在太原市內怕堵車,我們按照昨天的安排,早7點就出發,但是,還是遭遇了小堵車。行程匆匆,對于太原市區的市容市貌就靠這些間隙粗略的了解一下:太原的街道和路邊的建筑都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象在哪里見過,但是一時間又想不起來。后來還是導游給了我們提示,原來,太原離北京不遠,在過去的年代,在城市建設中,一切以首都為藍本。所以我們看到的太原火車站,太原人民大會堂,廣場等過去的建筑物的外型無一不是北京火車站、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廣場等的縮影。另外,在城里還看見一個比較特有的現象,就是,所有的銀行門口在沒有開門營業前就已經排滿了人。難道是太原人太有錢了?導游解釋到,不是說太原人收入太高,錢花不完,而是,因為太原普通工薪階層收入一般,近年由于物價上漲,大家為應對不時之需,都不敢胡亂花費,把錢都存進銀行。我們說一個家庭的財政開支也是一種經營,看來不論是經營什么,晉商的經營理念滲透各個階層。
在市內遭遇到小堵車,不過情況不是很糟。我們很快就出了城,前往今天的第一站應縣木塔。這里要感謝攜程網對于它的介紹和推薦,贊譽它為中國現存最高大、最古老的木結構塔,是世界古建筑中的一件珍品。使大家對它產生了濃厚興趣,大家一致要求在行程中增加這個景點。
應縣木塔:
我們往大同南行約70公里就到達了應縣城內,應縣地形平坦,雖然只是一個縣城,但它的不比一個小城市差,街道寬敞,店鋪林立,大家正熱烈的討論著在我們視野中突兀出現一個高聳入云的木塔,無需特別說明那一定就是聞名天下的“應縣木塔”。據資料介紹,應縣木塔即(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 在山西應縣城佛宮寺內。遼清寧二年(1056年)建。塔平面八角形,外觀五層,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總高67.13米,底層直徑30米。是國內外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結構塔式建筑。我們現在看到的佛宮寺是新修復的,原來的已經被毀,只有這座釋迦塔仍屹立不倒,俯視蒼穹向參觀者述說著它所走過的坎坷的風雨歷程。
我們穿過仿古建筑街市,走進寺內,只見塔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臺基上,內外兩槽立柱,構成雙層套筒式結構,柱頭間有欄額和普柏枋,柱腳間有地伏等水平構件,內外槽之間有梁枋相連接,使雙層套筒緊密結合。暗層中用大量斜撐,結構上起圈梁作用,加強木塔結構的整體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順帝時,曾經歷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動,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尤其是它在建筑上使用的斗拱,交錯默契,數目為中國木建筑之最,被稱為斗拱之王。直到今天仍成為建筑觀摩的范本。我們在參觀過程中見到不少建筑系的學者在學習觀摩。
塔內每層都有塑像,走進第一層,里面供的是一尊釋迦佛坐像,端坐在蓮花寶座上,高達11米,端莊慈祥,體態豐腴,頂部穹窿藻井給人以天高莫測的感覺。但佛像身上那無法修復的的人為摧毀的痕跡,卻無言地向大家訴說著那個浩劫的年代留給他的痛苦。據說,文革期間,革命小將誓要將這尊佛像砸爛推倒,可是,用盡辦法也沒有將他推倒,只是把佛像的肚子砸開了2個窟窿,見里面有不少經書文獻之類,革命小將就把這些“腐朽黑暗”的東西全部掏出來一把火燒毀了。也就是因為這樣,使后人沒有辦法知道這座木塔具體的建筑年代,主持修建的人是誰?修建的目的及作用是什么?只是推測:一說是當時大遼的蕭太后做了大遼的太后后,回鄉所建作為禮佛之用;一說是根據縣志推測:后晉之后,應縣作為長城要沖,成為宋遼兩軍經常兵戎相見之地,為更好的窺探軍情,同時在這個地區更好的宏揚佛法而修建……,不管怎樣,這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感,對大家的吸引力更強。塔內頭層內槽壁面還有有六尊如來畫像,比例適度,色彩鮮艷,六尊如來頂部兩側的飛天,更是活潑豐滿,神采奕奕,通過塔外偶爾透進來的自然光壁畫栩栩如生,仿佛要從畫中飛出,是壁畫中少見的佳作。通過狹窄陡峭的樓道,游人可以攀爬到塔的第二層,也許由于年代久遠,樓道的木版已經有些松動。第二層由于八面來光,可以看到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脅從排列,姿態生動。在這一層的外回廊可以俯瞰整個應縣的全貌,為了保護木塔,上面的塔樓已經不讓游人上去了,也許將來連塔也不讓人上了,這對保護木塔也是有必要的。據說近年來在整修樓上的塑像時,發現一批遼代寫經,刻經和木板套色絹質佛像畫等珍貴文物,在進一步研究遼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活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在這里我們還發現一個獨特的現象,那就是塔內居住有成千上百只燕子,它們在塔周圍飛舞盤旋,十分逍遙自在。這些燕子比我們以往看到的燕子個頭要大些,給人的感覺很健碩,當地人稱為胡燕。這些燕子不知道在這里生活了多久,但它們已經與古塔已經融為一體,古塔是木建筑,容易招惹蟻蟲侵害,而這些胡燕儼然成了古塔的保護者,古塔千年未受蟻蟲侵害胡燕功不可沒。而古塔也為胡燕遮風避雨,同時誘惑蟻蟲使其成為胡燕的食物。一切都是這么順其自然,相輔相成。千百年來,只有這些胡燕對它不離不棄,也許也只有它們才知道它的故事。
游覽完木塔,已經是中午,我們在旁邊的小飯店簡單用了午飯,也許是景區,菜的份量很小,味道我是說不上了,因為進口就是一個味道“咸”,味蕾都麻木了。但是見它的涼皮和刀削面做的還是不錯的,我們提出加個青菜(有葉子的青菜),店家說出一大堆瓜類的品種來,我們說不是,店家說是,大家都不明白。后來,導游告訴我們,山西叫這些就是青菜,如果是我們說的那些青菜,他們叫葉菜。哦!
用完午飯,還有些時間,我們還跑去看了應縣的古城墻。那里離古塔不遠,古城墻已經不剩什么了,就是一個黃土堆,孤零零的獨自在一片荒野中,但從遺跡來看不難看出當年它的輝煌,而今卻只剩下一片殘垣。
(應縣古城墻)
下午1點左右,我們就前往大同。 大同,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曾為北魏百年古都,遼金兩代陪都,明清兩朝重鎮。公元1227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大同并盛贊“大同是一座宏偉而美麗的城市”。但是,作為山西的一個重要產煤地,大同的經濟是上去了,但是代價卻很大,城市的污染也是可想而知的。城市空氣的粉塵度很高,對人的身體健康影響較大。
大同的云崗石窟,地球人都知道,是到山西必要參觀的一個景點,它帶給我的震撼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在這里我就不用太多的筆墨來向大家介紹它了。但它的遭遇還讓我的心隱隱作痛,那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貝啊!我們現在還能參觀的也就是到21窟,想當年,我第一次看到云崗石窟的塑像是80年代發行的一套郵票,那時的畫面是何其壯觀。可是如今都逐漸湮沒了。因為歲月無情,大部分的石窟已經風化,昔日讓蕓蕓眾生膜拜的佛像如今已是斑斑皎皎,破損殘缺。連當時不可一世的拓拔圭帝王的全身站立塑像也不過剩半身供游人憑吊,還有那些敗家子勾結外人來偷盜后留下的殘缺,令人唏噓不已。
(云崗石窟里拓拔圭的塑像)
游覽完大同石窟,我們回到大同市區參觀“九龍壁”, 當然,它的規格和氣勢是無法和北京的九龍壁相比,畢竟北京的是帝王家的,但這座九龍壁,在我國現在最享盛名的三座九龍壁中,是建筑年代最早、尺度最大、而又最富藝術魅力的一座。
1649年,大同總兵姜襄反清兵敗以后,在清軍瘋狂的“屠城”和“斬城”中,曾經顯赫一時、權傾雁同的代王府被付之一炬,化為一片礫之地,而王府彰的照壁——九龍壁卻免于劫難,有幸被保存下來,成為今天的一件珍貴的歷史文物。
這座九龍壁原是明初代王
關鍵字: 九龍壁 云崗石窟 太原人 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