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陽大寨
1964年2月10日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是一篇社論《用革命精神建設山區的好榜樣》,號召全國人民,尤其是農業戰線學習大寨人的革命精神。與社論同時發表的,還有新華社記者寫的反映大寨先進事跡的長篇通訊《大寨之路》,介紹了他們的先進事跡。此后,全國農村興起了“農業學大寨運動,大寨成為當時我國農業戰線的一面旗幟和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光輝榜樣。大寨精神得到發揚,農業學大寨的口號一直流傳到70年代末。
改革開放以后,人民公社下的大寨模式已經顯露出種種弊病,農民沒有種糧積極性,出工不出力。1978年,安徽小崗村率先推行“大包干,推行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把“大寨模式送出歷史舞臺。“大寨成為了一段歷史的縮影,一個時代的記錄,但大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還在。1991年,郭風蓮再次挑起大寨黨支部書記的重任。她帶領大寨村一班人,大力推進村辦企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走農工商一體化的路子,開始了改革開放的“第二次創業。大寨人把大寨精神發揚光大,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立足市場,把握機遇,發揮大寨名人名地優勢,致力經濟發展,利用自然優勢,通過生產原煤、開采以煤炭為基礎的鋁礬土、耐火粘土、石灰石等礦藏,開始建立基礎工業。1992年大寨成立了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并在以后的幾年中通過引外資、引人才,發揚長處,創造條件,相繼建起了以“大寨命名的十幾個企業。辦起了羊毛衫廠、水泥廠、襯衫廠、地方特產制品廠等,建起了旅游、餐飲、住宿為一體的大寨賓館。大寨的經濟結構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不斷整合、重構、創新,積極開拓發展空間。2000年中國經濟新一輪增長周期后,在煤礦資源的帶動下,大寨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確定了水泥建材、旅游業和現代農業等四大主業,打開了致富門路。大寨村變成了一個集生態農業、煤炭、建材、針織、制衣、釀造、貿易、旅游8大支柱產業為一體的經濟體。大寨村農業形成糧、林、果并舉,種、養、加結合的產業格局;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成為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之一;養殖業實現了以養牛、養鹿為主的規模養殖;工業形成了以煤炭、建材、化工、紡織、食品為骨干的系列產業。大寨,如今已成為30多種商品的品牌。大寨核桃露、大寨牌襯衫、大寨鋁塑管、大寨醋、大寨黃金餅、大寨金鹿酒等產品紛紛走出娘子關,行銷全國。“大寨品牌給大寨人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大寨村的集體總產值由1978年的18.56萬元增加到1992年的327萬元。2005年全村500余人,實現總產值近1.2億元,農民人均收入約5500元,連續十多年納稅排全縣第一。2006年,郭鳳蓮被推舉為2006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提名人。2006年12月底,郭鳳蓮當選2006年中國紅色旅游十大人物。
關鍵字: 大寨人 大寨村 昔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