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陽大寨
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應當將大寨精神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科學理念相結合,用大寨精神開展新農村建設。把大寨精神和時代精神熔鑄成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轉化為無私奉獻的道德風尚和改造自然的強大物質力量;用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生動展示新農村新一代人的思想境界;用大寨人百折不撓的頑強精神,應對當前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發揚自力更生、奮發圖強、艱苦奮斗的大寨精神,團結和帶領廣大干部群眾,解放思想、開闊思路、勇于克服困難,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地干好工作;用大寨人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與當前、當地的農村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路子。
大寨是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公社的一個大隊(現為大寨鄉所屬的大寨村),位居縣城東南五公里的虎頭山下,總面積1.38平方公里。目前全村140戶,530人。大寨屬于山西東部太行山區環境氣候惡劣的區域,平均海拔1000米,自然條件原本很差,全村的耕地都掛在虎頭山一側的七溝、八梁一面坡上。解放時,全村約800畝耕地,零零散散地分布成4700多塊,每塊的面積小得可憐。這些坡梁地缺邊少堰,“三天無雨苗發黃,下點急雨地沖光。由于耕地面積小,又缺肥缺水,自然就十分貧瘠,產糧很少。
農業合作化以后,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大寨人在大寨村黨支部書記陳永貴的帶領下,決心改變落后的面貌,依靠集體的力量和群眾的智慧、經驗,在認識自然的基礎上,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憑著自己的毅力、執著和不等不靠、不屈不撓的精神,敢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戰天斗地、治山治水。在冬季農閑時,通過開山鑿坡、從山下擔土到石山上造田,修造梯田、在山頂上開辟蓄水池等辛勤的勞動,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建設了層層梯田,并通過艱巨勞動引水澆地,改變了生態惡劣、貧窮落后、靠天吃飯的自然狀況。創造出偉大的成績:從1953年到1962年,十年功夫,他們把200畝梁地大部分圍起了一尺多高的地埂;400畝坡地修起了筆直如墻的石堰,變成了水平梯田;7條共14里長的山溝,治理成30尺一壩、20尺一埂的80畝好地;經過土地加工,使原來4700多塊地連成了2900多塊。在沒有水澆、電力和機耕的條件下,糧食畝產量從1952年的237斤增加到1962年的774斤。在艱苦創業的實踐中創造形成了以思想領先為原則;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對未來堅定不移的信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頑強意志和大膽踏實的干勁;科學的態度和實干、苦干的作風;愛國家,愛集體的風格為基本內涵的“大寨精神。
關鍵字: 大寨人 大寨村 昔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