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岳廟
東岳廟(北京民俗博物館)座落于朝陽門外大街,初建于元代元右年間,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元末毀于戰火,后經多次擴建,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正一派道觀,有華北第一道觀之稱。整個廟宇氣勢恢弘,建筑精良。廟內的——“機靈鬼兒、透亮碑兒、小金豆子、不吃虧兒”,會給游覽憑添極大樂趣。
東岳廟主祀有奉山神東岳(泰山)大帝及眾神體系,是道教正一派在華北地區最大的宮觀。為東漢時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第三十八代后裔張留孫籌資興建。自元代延佑六年(1319)始建,至治三年(1323)竣工。東岳廟素以“三多”即神像多、楹聯多、碑刻多著稱。76司塑像以其社會化、人格化、戲劇化的造型組成了一幅幅生動的民間信仰的畫卷。
東岳廟廟宇輝宏壯美,占地96畝,各種建筑600余間。由中路正院及東、西跨院組成,共有七進院落,融集廓院式、四合院式布局為一體,具有元、明、清三代建筑風格的古建筑群。
此外,東岳廟還有育德殿、玉皇殿、真武殿、斗母殿、文昌帝君殿等眾多風格獨特的建筑,還有一座清幽雅致、秀木奇花遍布的大花園。東岳廟不僅是顯赫一方的道觀,它的建筑藝術及規模在全國寺廟中也是位居前列。
進入廟門,東西兩側是鼓樓、鐘樓,其北側有碑石兩座,東邊一座為乾隆御書,西側是無字碑。東岳廟有“京城小碑林”之稱,可謂名不虛傳,廟中原有碑石140余通,幾經戰火,現僅存二三十通。“岱宗寶殿”為東岳廟的主要建筑,朱墻碧瓦,富麗堂皇,殿內供奉著東岳大帝及帝后。全廟共有神像3000多尊,其人物形態各異,生動逼真,故有“東岳廟神像甲天下”之說。
東岳廟由正院、東院和西院三部分組成,現存建筑,均是清代時遺構。正院建筑主要有山門、朗門(又稱瞻岱門、龍虎門)、岱宗寶殿(即仁圣宮)、育德殿、玉皇殿。
東岳廟始建于元代延祐年間,是道教正一派在華北地區最大的廟宇,原占地六萬平方米,由玄教大宗師張留孫出資興建,主祀泰山神東岳大帝。后經明、清兩朝的不斷擴建,形成由中院、東院、西院三院組成的規制宏麗的古建筑。廟內主要殿宇有岱岳殿、育德殿、廣嗣殿、阜財殿、炳靈公殿、三茅君殿及七十六司廡殿等。 現存石碑九十余座,其中以元代書法家趙孟兆頁撰寫的《張留孫道行碑》最 為著名。育德殿內陳列的天、地、水三官木雕像,成于明代成化年間, 堪稱中國道教神像雕塑藝術的精品。新中國成立以后,東岳廟先后被學校、機關占用。 1995年12月將東岳廟中路正院收回, 收回面積19440平方米,古建房屋219間。1996年,國務院將東岳廟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根據規劃,修復后的東岳廟作為北京民俗博物館對社會開放。(以上為引用)
廟門外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綠琉璃牌坊,正面刻有“秩祀岱宗”,背面為“永延帝祚”,據傳為明代嚴嵩所書。
東岳廟入口處
鐘樓
鼓樓
瞻岱門
神路
岱宗寶殿
阜財殿
“機靈鬼兒,透亮碑兒,小金豆子,不吃虧兒”;“摸銅馬兒,洗亮眼兒,想得貴子,打金錢眼”。
銅特
康熙御碑
乾隆御碑
玉馬
<img alt=北京東岳廟 src="//www.36</body></html></p> </body></html>
關鍵字: 東岳廟 博物館 古建筑 玉皇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