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頤和園的蘇州街
蘇州風景秀麗。在北京街巷名稱中,以蘇州命名的就有七處之多,除頤和園內及紫竹院旁的蘇州街外,在城內尚有五處。今南池子大街有大蘇州胡同和小蘇州胡同。這里在明清時是皇家的東苑,紫禁城內金水河流經此處的飛龍橋,入菖蒲河,古時此處有精致的牌樓和石橋,有不少亭臺館閣,其景甚佳。明陳悰詩云:“河流細繞禁城邊,疏鑿流清不記年,好是南風吹薄暮,藕花飄香白鷗眠。”
崇文門內大街有蘇州胡同和蘇州巷下坡。這里在明初,曾是京城東南隅的水鄉。此外,在北京皇城的東北角,尚有一條小巷,也稱為小蘇州胡同,昔日曾引御河水入其處,并有山石和亭榭。因與南池子小蘇州胡同重名,今已改名為陽春胡同。
京西名剎萬壽寺之前的一條蘇州街,在北京是很有名的。
萬壽寺建于明代萬歷五年(1577年),史書上記載說是萬歷皇帝的母親出資巨萬興建的。其址在西直門外五里處。萬壽寺是京師最大的寺廟之一,興盛時,寺廟占地四頃有余,僧侶最多時達數千人。有三套院子,中院為寺廟殿堂,正殿曰大延壽殿,奉三大士佛,后有天王殿,前有鐘鼓樓,還有寧安閣、碑亭、經樓等。如今大鐘寺的永樂大鐘,早年也是懸掛在這里的。東院為方丈院,是僧侶居住之所,西院為行宮,為帝王行幸之所。清康熙、乾隆等封建皇帝,當年去西山游覽,龍車鳳輦出西直門,走白石橋改乘龍舟,到萬壽寺船靠碼頭,皇帝就到萬壽寺行宮,或小息、飲茶、進膳,或留宿聽僧侶念經作佛事。慈禧太后去頤和園時,也屢經此處。西院北頭盡端有一座很富有中國民族風格的樓閣,相傳為西太后梳妝臺。抱廈、游廊、亭臺、山石、奇峰,萬狀皆有,其景甚為幽美。
乾隆皇帝幾次出訪江南,他對甲于天下的蘇州風景頗為喜愛。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是乾隆母親的七十歲壽辰,萬壽寺僧侶要為這位皇太后念長壽經,皇帝下令,在萬壽寺前,沿御河兩岸,仿南式市場街巷建造許多屋舍,長至數里,奉鑾輿游覽,命名為蘇州街。御河水引自玉泉,清澈透底,水清如鏡,魚躍石流,盡收眼底。兩岸植樹,垂柳直懸水面,名花嘉木,爭妍競秀。寺前還建了兩重玲瓏秀麗的石橋,游經此處,猶入仙境。今天中國現代文學館和北京藝術博物館在此設立,不僅會大大促進中國現代文學藝術的研究工作,有利于當代文學藝術的借鑒與繁榮,還將會對保護古寺、文物大為有益。
北京頤和園蘇州街:
蘇州街,原名買賣街,是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內的一個街市景區,建于清乾隆年前,傳說乾隆曾六下江南,對水鄉城市的自然景觀格外喜愛,為了滿足帝王的游賞需要,特別建造這條仿蘇州風格的水鄉街市,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1990年復建,再現古建宮市街的精彩風貌,給游人帶來奇妙的游趣。
北京的蘇州街,似乎更艷麗、更拘謹了些。
關鍵字: 萬壽寺 南池子 博物館 頤和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