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北京煙袋斜街
早聽說北京胡同多,可是當我去探訪時,發現大多有名無實或者名不副實。隨著城市現代化的步伐,老北京的韻味幾乎消失殆盡。保留下來的老胡同不多了,所以出現了胡同游。我在后海一帶看到成群結隊的三輪拉著一撥撥的游客,覺得有點滑稽。尤其是老外們,扶老攜幼,坐著三輪興致勃勃逛著經過改造和整舊如舊的胡同,不知他們有何感想?老北京人心中的胡同其實只在遙遠的夢幻之中,現在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人未必留戀祖宗留下的胡同,他們倒是盼著有一天逃離狹窄的胡同,簡陋的四合院,早一點住進高大寬敞的現代住宅樓。
老城改造無法完全保留古老的民居,為了制造那么點京味,政府也算煞費苦心了。據說當年改造著名的煙袋斜街時候,有人愿意出巨資包下全部工程,但條件是由他們拆掉狹窄擁擠的老胡同,開發成一色的高檔四合院。面對誘人的巨資,政府終于采納民眾和專家的意見,保留煙袋斜街的基本面貌,整舊如舊,把它改造成了一條具有老北京特色的步行街,如今這條昔日擁堵破爛的小胡同,變成了今天北京頗有名氣的旅游景點。
2007年1月2日上午,我和妻來逛煙袋斜街。坐車到鼓樓下,回走幾十米就是煙袋斜街的東口。入口建起了高大的牌樓,古色古香,吸引游人深入。據說清代,斜街以出售民間風格的煙袋煙斗而聞名北京。街不是直直的,進去先是斜的,以為里面沒有什么可看。走進去卻有“柳暗花明”之感。
斜街很窄,但因為是步行街,商鋪外面不準隨便堆放東西或者亂搭亂蓋,所以顯得比較寬敞。游人盡可自由自在地逛著,不必擔心車子的干擾。街兩邊的房屋都不高,經過整修,基本維持原狀,老式的屋檐,老式的格局,加上不時可見的燈籠之類的喜慶裝飾,覺得徜徉在這條老街上,似乎還可以想象出昔日老街的繁榮。
據說斜街主要的熱鬧是在夜晚。這從我們白天看到許多店鋪大門緊閉的情境,可以得到佐證。開著的店鋪,不是出售民間工藝旅游品的就是裝飾特殊的咖啡屋,店主坐在店里,對過往游人并不表現出兜售的熱情。游客大多拿著相機到處拍照,進店的則不多。
斜街沒有多長,半個小時就逛完了。我想要是夜晚,肯定會多待一會;以后一定找時間夜晚來逛逛,我看過幾張夜晚的煙袋斜街,燈火十分輝煌。
斜街出去,向左轉就是銀錠橋,銀錠橋是前海和后海的分界。北京沒有遼闊的湖,卻又喜歡帝王似的擺譜,居然敢把這么一點大的水域叫做“海”。也好,北方缺水,北京城里好歹有這么塊水面,叫叫“海”滿足一下北方人渴望水的心理也不算過分,就如“胡同游”,明明“老胡同”已經面目全非了,硬是搞起一個“胡同游”,成串的三輪堂而皇之地招搖過市,煞有介事地好像北京今天真的還有多少“京味胡同”可游覽似的。
走完斜街,回頭望望,有種告別歷史的感覺。不管怎樣,北京總算還努力保留著煙袋斜街這樣的老胡同。來北京多次,今天總算有點找到了“京味”的意思了。
煙袋斜街東口,門前是地安門外大街,鼓樓就在附近。
大紅燈籠增加了新年的氣氛,白天大多關門謝客。看來主要是晚上迎賓。
煙袋,曾是斜街的主打商品。如今還有哪些可淘的古董?
斜街有座明代廟宇名叫廣福觀,往里面走走,是一條羊腸小巷,全是胡亂搭蓋的矮小平房,不知為什么這里不加以整治?
老外愛來斜街逛,常常成群結隊。
煙袋斜街的西出口,前、后海來的游人從這里進入斜街。
關鍵字: 北京人 咖啡屋 四合院 步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