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地黃
地莧又名生地,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據《本草綱目》記載"這種植物"以水浸驗之,浮者名天黃,半浮半沉者為人黃,沉者名地黃"。故人們都以沉下者為貴,久而久之,遂名為地黃。
地黃,原系野生,最早生長于咸陽一帶,后傳至各地。中國數省均有生產,但其最佳者為"懷地黃"。李時珍《本草綱目》:"江浙壤地黃者,受南方陽氣,質雖光潤機時力微;懷慶府產者,稟北方純陰,皮有疙瘩而力大。"所以古今中外人們都以"懷貨"為貴。
地黃可分為生地和熟地兩種,《本草綱目》載:地黃生則大寒,而涼血,血熱者需用之,熟則微溫,而補腎,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陰虛,宜用熟地黃,女子多血熱,宜用生地黃。"尤其是熟地,藥用"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利耳目、黑須發、通血脈",確系祛病延年之佳品。
地黃產地很多,江、浙、京、津、湘、蜀、皖、魯等均有所出。然而最優者今人唯以懷地黃為上。"懷地黃的顯著特點是:油性大,柔軟、皮細、內為黑褐色并有光澤,味微甜,尤其是斷面呈菊花心狀。懷地黃中又以溫縣產者尤佳。1914年,溫縣地黃曾在巴拿馬運河通船萬國博覽會上展出。據現代醫學化驗,溫縣地黃10克的藥力等于他地產的30克或100克以上。由于水土、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差異,溫縣地黃種子被外地引進種植后,功藥性頓減,或種一、二年即退化。
溫(wen)縣(xian)(xian)(xian)種植(zhi)地(di)黃歷史久(jiu)遠(yuan)泡(pao)制技(ji)藝獨(du)特(te),經驗豐(feng)富。許多優良品(pin)種,強金狀元、四(si)齒毛、7681等(deng)都是溫(wen)縣(xian)(xian)(xian)人民親(qin)手培(pei)育的(de)。其(qi)中"金狀元"的(de)培(pei)育距今已有近(jin)百(bai)年的(de)歷史。近(jin)年來在國際市場上倍受歡迎的(de)園身地(di)黃,其(qi)加工技(ji)術源于(yu)溫(wen)縣(xian)(xian)(xian)南嶺(ling),東(dong)、西林臺,南張羌(qiang)等(deng)村(cun)。還有一種"把(ba)地(di)",也叫蘇(su)直地(di)、杭(hang)直地(di),其(qi)加工方(fang)法(fa)是西南嶺(ling)村(cun)宋發(fa)興于(yu)1845年發(fa)明的(de)。這種地(di)黃的(de)選擇、泡(pao)制規格很(hen)嚴(yan),價格昂貴,專(zhuan)銷蘇(su)、杭(hang),解放后不再(zai)生產(chan)。熟地(di)加工也是溫(wen)縣(xian)(xian)(xian)特(te)有的(de)技(ji)術,九(jiu)蒸九(jiu)曬(shai),直至內外漆(qi)黑、發(fa)亮、味微酸甜方(fang)成。
懷山藥
山藥又名薯蕷,原名薯豫。屬薯蕷科,為多年生植物。據《本草綱目》載:因避唐代宗名"豫"諱。改薯蕷為薯藥。宋朝,宋英宗名"曙"故又改薯藥為山藥。
山藥形似蘿卜,用筷去皮后,肉呈白色,煮熟后糯軟味美。它的塊根除去外皮后,可入藥。山藥加工后呈園柱形,表面黃白色,光滑,質堅硬,斷面白色、粉質,氣微甘味酸,嚼之發粘。
山藥原產中國,南北各省均有栽培,尤以懷慶府所產山藥名貴。懷山藥又稱白山藥、懷參,為全國之冠。《神農本草》云:"山藥各地均產,以河南懷慶各地產者良"。
山藥中含有皂堿、粘液質、尿囊素、膽鹼、精氨酸、淀粉酶、蛋白質、維生素c、b、4一二羥基苯乙胺等,粘液中含甘露聚糖與植酸。其性味甘、平、入肺、脾、腎經,具有健脾止泄、補肺益腎之功用。主治脾虛、久瀉、慢性腸炎、肺虛咳喘、慢性腎炎、糖尿病、遺精帶下、小便頻數等癥。
懷山藥為滋補佳品,素有"懷參"之稱。據《本草綱目》記載"山藥"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延年。"
懷山藥中又以溫縣所出最佳。它獨具體重、質膩、筋少、味美,藥效高、煮不爛等特點。由于溫縣山藥質地純正,炮制精良,加工技藝考究,入食、藥用俱優,所以久負盛譽,至今不衰,深受國內外客商歡迎。早在1914年,溫縣山藥就曾在巴拿馬運河通船萬國博上展出,當時即蜚聲中外。《中國藥物學》記載:山藥"在溫縣自古以來既是主產品,又是加工要地,馳名中外。"
溫縣山藥之所以名播遐耳,首先是由于溫縣的地壤、水質、氣候等自然條件適宜山藥生長,同樣品種種在其它地區,所產則質地次下,發虛,輕浮、多筋、藥效甚微,食之乏味,且下鍋一煮即爛。古往今來,均視溫縣山藥這上乘珍品。
溫縣(xian)種(zhong)植(zhi)山(shan)藥歷(li)史悠(you)久(jiu),經驗豐富(fu)。從(cong)整地(di)、育苗、種(zhong)植(zhi)、管理、收獲、貯藏,都有(you)極嚴格的操作要求。在防止品(pin)種(zhong)退化方面,作了許(xu)多嘗試。元(yuan)在明、清時代(dai),溫縣(xian)山(shan)藥品(pin)種(zhong)以鐵棍、白皮山(shan)藥為主,其產量(liang)很低(di)。1925年(nian),溫縣(xian)農民(min)許(xu)召蘭、宋武堂(tang)、李令富(fu)等通過多次試驗,先后從(cong)山(shan)西太谷、平(ping)遙一帶引進了新(xin)山(shan)藥種(zhong),種(zhong)植(zhi)后,不僅質量(liang)高,藥效(xiao)佳 ,而且產量(liang)陡增。近(jin)年(nian)來,更以科(ke)學方法(fa),不斷(duan)培育和(he)選種(zhong),始終保持了山(shan)藥品(pin)種(zhong)的優良(liang)化。
懷菊花
菊花,有野菊、家菊之分,有觀賞、藥用之別。顏色一般有白、黃、紫、綠等。據說全世界的菊花品種有二千多個,菊品既繁,名目亦多。除供觀賞外,還可藥用和飲用。
作為藥用,以產于河南溫縣一帶的"懷菊"最為有名,是四大懷藥之一。其次為安徽的"亳菊"、"滁菊"、浙江的"杭菊"。四川的"川菊"和山東的"濟菊"等。
菊花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懷菊就屬于藥用菊。祖國醫學認為,菊性寒,歷經寒暑,得天地之清氣,有清熟、解毒、祛風、平肝、明目等功效。根據中醫的傳統經驗,白菊花長于平肝明目,黃菊花多用于散風清熟。因此,明目多用懷菊,清熟多用杭菊。《神農本草經》羽:"菊服之輕身耐老"。說明菊花有一定的補益作用。從漢代起,重陽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而今,菊花不但有清香之氣,使人神怡,而且有明目、祛暑的作用,可緩解兩眼昏糊、頭暈、頭痛等。將菊花曬干,裝入布袋中作枕芯,名"菊花枕",枕之使人聞到芳香,有清腦明目,降低血壓之功。《本草綱目》就有"菊花作枕明目"的記載。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菊花有很好的抗菌擴張冠狀動脈血管作用,既可風服,又可外用。藥理研究證實,菊花的清熟解毒功效,在于它有廣普抗菌作用,對多數皮膚真功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和流感病毒等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將菊花制成流浸膏外用,可治子宮頸麇爛;用菊花煎湯熏洗,可治濕疹和皮膚瘙癢。如患癰腫疔毒、淋巴腺發炎,可煎湯內服,并取鮮菊花搗爛取汗涂患處;關節炎患者,可用菊花、陳艾作芯、做成護膝,有消炎止痛作用。菊花配魚腥草、忍冬藤,煮湯內服,可防止流行性感冒。用菊花泡茶飲,有輔助降壓效果。
近年來,菊花的(de)(de)身價倍(bei)增,醫藥科研單位(wei)發現它(ta)含有(you)豐富的(de)(de)黃酮(tong),這類(lei)化合物(wu)有(you)擴張冠(guan)(guan)狀動(dong)脈(mo)的(de)(de)作(zuo)用,能增加冠(guan)(guan)狀動(dong)脈(mo)的(de)(de)血流量,對心絞痛有(you)一定療效。用懷菊花浸出物(wu)治療冠(guan)(guan)心病患者,有(you)效率(lv)達58%以上,尤其對伴有(you)高血壓(ya)、心絞痛的(de)(de)患者,有(you)很好的(de)(de)療效。
驗證碼:
匿名發表
出疆旅游電話: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 新疆散客旅游電話: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