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天使vs商業化魔鬼
no1. 商業化與不淳樸
我的耳朵怎么可能不起繭子?
自從來到云南瀘沽湖畔的落水村,開了這家天空之城客棧,無論是旅行團還是自助客,都日復一日孜孜不倦地在我跟前嘮叨:
唉,這里也商業化了。
據我統計,緊隨其后的結論有99%的可能是:不淳樸了。
這一感慨足夠反映當下旅行者的基本觀念。旅行社大力推出的生態旅游項目成為市場熱門,盡管行程安排一般都頗為可疑;自助旅行的人們更是熱衷于言必稱生態,行必說環保,還衍生出了若干不成文的自助游守則,“除了照片,什么也不帶走;除了腳印,什么也不留下”之類。
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曾有一個定義:生態旅游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說起來似乎并沒有反對商業化的意思,但是到了旅游者這邊,當你在完全不搭嘎的旅游區買到一模一樣的紀念品;在南轅北轍的目的地均能發現茶葉、藥材與銀器;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赫然發現粗制濫造的人工景觀;以及經常發生的缺斤短兩、以次充好乃至假冒偽劣、各種謊言……難道不是商業化魔鬼的如山鐵證?于是,商業化三個字成了旅行者們嚴重鄙視的導致民心不古的罪魁禍首。
具體到瀘沽湖,我聽到的問題也是千篇一律。為什么當地的摩梭人,平日也不穿民族服裝?他們竟然從容不迫地穿著最時髦的沖鋒衣,還知道在摩托車上貼個“熊出沒”?去老摩梭的核心傳統建筑祖母房中家訪,竟然還要送禮物或者繳費用,傳說中的熱情招待不見了,住的摩梭木楞樓中全是席夢思彩電衛生間一應俱全的標間,原始村落哪里去了?劃船、牽馬、篝火晚會都是明碼標價!
盡管我喝不到大果粒酸奶,買不到塑料臉盆,據此對自己所在村落的商業化落后程度極為不滿,還是根本無法反駁旅行者關于過度商業化的集體判斷。
他們不知道沖鋒衣對于四季常刮大風的瀘沽湖極為合適;不知道出了相對富裕的落水村,同為瀘沽湖四周的很多自然村落有人家窮得一年中很長時間只能吃土豆;不知道每日在祖母房中主持大小家務的老阿媽煩透了游客腆著臉詢問走婚的話題,關于走婚在祖母房中完全是禁忌;不知道每家每戶每天派出一個人劃船、一個人牽馬、一個人跳舞,所有收入全村人平分。
是的,他們不知道,全部的結論,都只是醞釀自短暫的往返。積極一點的會在旅行之前上網做功課,得到一些過期的或者見仁見智的傳說與指南,絕大部分游人實踐的旅游方式不過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景點拍照,回家一問,除了搖頭評點商業化真沒勁,啥也不知道。
并且,貧窮落后的景象仿佛才能激發某些游人享受自己的同情心,滿足于窺視、施舍的情緒快感中。一旦發現,對方好像不那么需要幫助與憐憫,那一定是太商業化,因為他們挖空心思想的是賺錢,而不是唱支山歌給你聽。
每天來往與麗江與瀘沽湖之間的高快大巴的司機唐師傅,跟我一樣是耳朵起繭的聆聽者。對于大同小異的商業化評論,他總是搖搖頭說:“以前摩梭人沒有廁所,都上果園解決,住的便宜啊,你們說條件太差了,受不了,住宿搞好一點,會有更多人。現在貸款修了標間,有衛生間啊,貴一點,你們又說不原始了,不喜歡。鬼知道你們城里人喜歡什么。”
關鍵字: 原生態 摩梭人 瀘沽湖 生態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