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玉溪通海秀山!!
秀山位于通海縣城南。素有“秀甲南滇”的美譽。相傳漢之句町王毋波站在此辟山林,建古剎,立亭園。經千百年來歷代的擴建修繕,逐漸成為名聞遠近的游覽勝地。
通海縣城臨水依山,秀山緊靠其南,俯臨城鎮,點綴成一幅秀麗的山水圖卷:前有杞麓湖波光澄碧,中有城鎮屋舍儼然,后有秀山群峰列翠,頗具江南景色。清代著名詩人、書法家錢南園在其《雨宿通海》中云:“孤城臨水背依山,記在江南煙雨間”,道出了此山水城郭的特點。
秀山最古老的寺院有三:一是山麓之句町王廟,今已廢。據說系大理國王段思平所建,原鑄有丈八全身句町王毋波像。廟之東,為三元官。據縣志載,宮內曾有一株茶花,花瓣落地,仰而不俯。此花早已不存,但有關它的傳說,卻引起騷人墨客的佳興,為之題詠甚多。
秀山的第二古寺為山腰偏東的普光寺。據稱此寺始建于五代,擴建于大理國道隆己酉十一年,即宋理宗淳 九年(公元1249年)。寺內有元碑,年代久遠,古色古香。寺內供奉神僧李畔富,傳說他是新興州(玉溪)人,到通海削發為僧,因見通海湖水浸淫田地,百姓稼穡艱難,于是他開鑿落水洞,讓湖水降落外地,湖四周出現良田萬畝,百姓安居樂業,故在此建堂以祀之。昔人楊仲瓊有詩贊他:
滔滔洪水一方愁,卓錫穿通入海流。
在昔若無僧畔富,至今哪得秀山幽。
寺內尚有磚石堆砌的“畔富塔”。靠山南有天然沙巖一塊,中凹可蓄泉水數挑。泉水涓涓,叮咚不息。其水清澗,名曰“洗地”。寺外石巖山下,芳草鮮美,雜樹豐茂,畔富坐化墓位于其間,有明崇幀年間刻石。
年代古老而規模最大的建筑是位于秀山峰頂的涌金寺。相傳起于西漢,時稱青山寺。晚唐及元時擴建,更名涌金寺。其寺字規模宏偉,殿閣雅麗,山門前是一石砌平臺,登此可以遠眺杞麓湖,波光粼粼,田疇平展,樹樹若頎,令人心曠神怡。入寺,正中為“秀山古柏閣”,其名乃書法家許弘勛題書。并懸有郡人,法家闞幀兆書寫的匾額“千峰翠”。閣有圓門,面北而開,高瞻遠望,使 人胸懷為之一爽。兩側是聯甚豐、許弘勛題的“湖空山氣靜,閣回樹光寒”,以其江瀟灑的筆法和典麗的詩意引人注目。
還有一副雅俗共賞的回文對聯:
秀山輕雨青山秀;香柏鼓風古柏香。
寺內最為人稱許的是宋柏和元杉。古柏蒼勁虬枝,宛若一個垂須飄髯的長者。香杉蔭森蔽日,撐霄拂漢,巨干需四五人才能合抱。據說六棵香杉乃元僧鐵牛手植,距今已600余年。游人會聚最多、建筑十分考究的是清涼臺。臺始建于晚唐,歷代重修。寺處山之中部,寺前濃蔭密蔽,遠處湖光依稀可見;寺后則山巒起伏,涼風不斷;寺內花木繁茂,積翠凝香。寺門有懸聯,恰道出了進入此寺的感受:層臺云斂雙湖碧;古殿民生六月寒。入門向左轉,進入“小西天”,乃一庭院,花臺盆景,芳菲競妍。再往北,是一間高朗的殿堂,堂外為木欄長廊,清風徐來,山光照檻。在此簡檻寄興,飲茗小憩,即使炎夏酷暑,也使人頓覺爽氣襲人,清涼無限。正庭再往東,即步入“武侯祠”。祠內庭院中有一株杏樹,如巨傘長臂,使庭中綠蔭遍地。樓前懸匾“風流天下聞”。紀念諸葛武侯的對聯則懸在中樓,其聯云:“千秋出師表;五月渡瀘人。”秀山建筑的設計與布局頗具匠心。秀山有亭7座:在登瀛橋東有捐秀亭,枝葉拂著亭沿,確是“秀色可餐”。在竺國宮前杪林巖石上有供人促膝談心的綠杉亭。在紅云殿的西側有
關鍵字: 書法家 云南 武侯祠 玉溪 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