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的追尋——三個王朝的背影
大理,風花雪月中的傳奇
一
歷數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建立過自己的政權的少數民族并不少,但今天仍在生息繁衍,構成一個獨立民族的,卻為數不多。除去滿蒙回藏,剩下的大約就是蒼山洱海間大理國的后裔——白族了。
初次知道那片土地和建立在那片土地上的文明,是從兒時的中國古代史教科書里。教科書里說,當李唐王朝統治中原的時候,在云南的蒼山洱海之間存在著六個獨立的王國,后來統一為南詔。雖然當時只是死板的添鴨式記憶和籠統的簡介式敘述,但我還是記住了“蒼山洱海”這四個字。
再后來,我從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里知道了大理國,知道了段氏家族,知道了茶花,也知道了風花雪月和玉洱銀蒼。
11月21日清晨,當太陽從雞足山后睡眼惺忪的爬出來的時候,我們已經站到了大理的標志——崇圣寺三塔面前了。它們是大理那個輝煌年代的見證,是風花雪月和銀蒼玉洱最忠實的觀眾。它們站在那里,已經為美麗的蒼山洱海戎守了上千年。
一陣清涼的晨風從蒼山之巔吹來,直掠過發梢,帶來了青草和朝露的芬芳。朝陽越過粼粼的洱海,為天邊的云朵鑲了金色的花邊。云的影子層層疊疊的投在蒼山的山麓上,隨著略帶涼意的山風自由的浮動著,如幛如幕,如煙如霧。千百年來,蒼山洱海的每一個清晨都在重復著相同的美麗,不同的是,今天的這個清晨已經不再屬于南詔或者大理國。
實際上,嚴格說來,南詔和大理國的任何一個都不能算作是一個王朝,它的疆域即使在最廣闊的時候也沒有踏進“漢人”聚居區一步。按傳統的觀點,它只能算是“偏安一隅”,全然沒有資格被稱為“王朝”。但它畢竟是一個獨立的政權,一個獨立的文明。它有自己的國民,有自己的領土,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與文明傳承。就此而言,我認為它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個王朝,一個世代沿襲,衛護著一方百姓的王朝。
一千多年來,白族始終與中原文化保持著恰到好處的距離。這就形成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這種現象在今天看來更像是一個傳奇——一個人口不過百余萬的少數民族,在與漢族雞犬相聞了千余年后,仍然健康的存在著,繁衍著,并保留著自己獨特的韻味。
老師說,蒼山洱海是云南文明的發祥地。歌里說,蒼山洱海是一片讓金花和阿鵬哥歌舞升平的神奇土地。詩里更說,蒼山洱海是一個用風花雪月堆砌起來的活著的傳奇。
今天,我們要來這里尋找那傳說中的風花雪月,探求那個傳說般的異族王朝。
二
“漢人”!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非常尷尬的稱呼,這種尷尬很大程度上源自我們祖先的狂妄自大和為非作歹。但是以前的我只是在古籍或者小說里見過這個稱呼,例如那部讓大理名揚天下的《天龍八部》。在那部書里,“漢人”是一面能讓全民同仇敵愾的旗幟,是一聲能讓男兒血脈賁張的吶喊,是一個能讓武林天翻地覆的陰謀,是一場能讓國家血流成河的戰爭。“漢人”,意味著三綱五常,意味著天朝上邦,意味著華夷有別。
我以為,隨著時代的進步,這個稱呼已經被收藏進了故紙堆,成為書蠹們可口的陳釀,在細細的咀嚼之后,回味那一絲淡淡的酸楚與苦澀,就像大理古城的乳扇。但我怎么也沒有想到,在我有生之年的某一天,居然有機會接而連三的聽到這個稱呼,而這個稱呼的指向對象竟然就是我。
稱呼我的,是我們的導游,一位伶俐可愛的白族少女,穿著傳統的白族服裝,小鳥般招呼著我們。按當地規矩,我們稱呼她為“金花”。
可能她原本是想稱呼我們“漢族人”或者“外鄉人”,但話一出口就成了“漢人”,大約是習慣了。看的出,她這么稱呼我們并沒有什么惡意,只是為了簡明扼要的概括出她與我們在血緣和習俗上的區別。但這的確是一個很讓我浮想聯翩,且有著說不出的別扭的稱呼。
關鍵字: 大理 洱海 白族 蒼山 風花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