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沽湖畔普米族少年的婚禮
瀘沽湖畔,有一群特殊的人群。他們原本是居住在青海、四川、甘肅交界的高原地區的藏族人,當他們來到瀘沽湖周邊的山區時,由于受到了摩梭人和彝族人的影響,和摩梭人很接近,只是婦女會在腰前系一根藏式的彩條圍腰,顯示自己的藏族特征。這就是生活在瀘沽湖畔的普米族人。
前所河風光
我有幸參加了瀘沽湖畔普米族少年的婚禮,走進了普米族人的生活,了解他們的風俗,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
普米族原本是居住在青海、四川、甘肅交界的高原地區的藏族人,有自己的宗教、語言、文字和典籍,千百年來都是近親通婚。當一個村子的女孩嫁到另一個村子的親戚家后,生下孩子后就形成了舅舅和外甥的關系,當原來那個村子的舅舅和這個村子的外甥都成為部落首領后,剛開始還相安無事,后來雙方為了各部落的利益,發生了戰爭,結果外甥的部落戰敗,外甥一方的土地、房屋和歷史典籍被舅舅的部落搶走。他們被迫離開原來居住的家鄉向南方(橫斷山區)遷移,來到了現在的云南西北、四川鹽源縣和木里縣的山區。為了躲避戰爭,他們都把家安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腰上,慢慢就形成了現在的普米族,而舅舅一方就是現在的藏族。由于記錄外甥一方歷史的典籍被搶走,加上持續近千年的不斷遷徙,他們流失了自己的文字,只剩下一直延說的語言,而遷徙也讓他們的語言和藏語完全不同了,只是在一些單詞上有所相似。
瀘沽湖附近山區的普米族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聚居在四川境內的,舊時人們稱他們為“西族”,現在官方把他們歸為藏族(身份證上的),他們也愿意把自己歸到祖先的民族里。二是聚居在云南那邊的,舊時人們稱他們為“普日米”,現在官方稱他們為普米族。當他們來到瀘沽湖周邊的山區時,由于受到了摩梭人和彝族人的影響,他們的服裝、房屋和生活習慣等都和當地的少數民族有所相似,特別是和摩梭人很接近,尤其是他們的服裝跟摩梭人一模一樣!只是婦女會在腰前系一根藏式的彩條圍腰,顯示自己的藏族特征;普米族人的舞蹈也是摩梭人的甲搓舞,每遇婚嫁、節日或重大事件,天黑后村里的那女老幼都會聚在一個平坦的地方,燃起熊熊的篝火,手拉手跳起歡快的甲搓舞!
新郎家門口的原始松林
摩梭人的房屋結構與摩梭人很接近,但是相對來說是比較簡陋的,這可能跟山里自然條件惡劣,生活物資匱乏有關:總體布局也是四合院型,由正房、牲畜房、柴房等圍成,正方就是祖母房,但不是摩梭人的“回”型結構,進第一道門后是一個和祖母房相同長度,寬一米左右的長廊,右邊放置盛水的木槽,左邊放置一些生產生活工具。進入第二道門后,就是正房——祖母房:右邊是上火塘,左邊是下火塘(有些家庭是相反的),條件好的家庭會和摩梭人一樣在下火塘神龕和兩根柱子連線之間鋪上木板,上火塘墻角是很高的木質神龕,下火塘后面也是一個很長的神龕。屋里也有取自同一棵樹的男女兩根柱子,靠門口的為女柱,為樹的下半節,意為一個家庭的根和源泉,里面的那根為男柱,是樹的上半節。進正房后右邊有道門,里面是庫房或是住處。下火塘處有道門通往正房背后,是一個寬一米多的長條形儲藏室,用于存放土豆等食品。平時普米族一家人就在祖母房的上火塘鋪上休息、進餐和睡覺如果人多,也會在下火塘旁鋪上氈子睡覺。
普米族人的祖母房和摩梭人祖母房還有一個很明顯的區別是上火塘:摩梭人的上火塘只有靠墻的兩邊有上火鋪,火塘的另兩個邊是沒有座位的,而普米族人的上火塘除了靠墻的兩邊有上火鋪外,在上火塘靠近門的一個邊還搭了一個鋪位,這樣,火塘的三方都可以坐和休息,只留出正對下火塘的一方和下火塘的人聊天。
普米族人的婚姻都是“內部”婚姻,也就是只有本民族內部才可以通婚,而且大多數是近親結婚,尤以俵親之間通婚為最。有些通婚雙方的年齡相差很大,我這次拍攝的婚禮,新郎只有十幾歲,新娘二十幾歲。
普米人舉行婚禮分女方家和男方家兩個部分。
這一次的迎親隊伍有三個人,走在最后的是長輩。
首先,男方家會請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掐算一個很好的日子和到新娘家接新娘的人數,再從親戚里選出合適的接親人選:其中必須要有一個長輩。當接親隊伍到達新娘家后,新娘家會舉行宴會招待賓客,而且除新娘家外,村子里每一個普米族家庭都會拿出自己最好的東西宴請大家,就像自己在嫁女兒一樣!所以,每天從早到晚要吃很多頓飯(剛開始我不懂,加上他們的熱情,所以第一頓我就吃的很飽,等到了下一家我已經力不從心了,可是還是被熱情的要求繼續吃,結果就吃多了!而村子里的人就很明白,他們每一家只吃一點,然后是喝酒,這樣他們就可以在一天之內吃七、八家!)。等到了晚上,年輕人就會在院子里燃起篝火,換上和摩梭人一樣的民族服裝,跳起歡快的摩梭甲搓舞,老人則分成男方和女方兩撥在祖母房里對山歌!這樣的活動一直要持續好幾天的時間。在整個活動期間,新娘是不露面的,她會在迎親隊伍到來前被女方家藏到某一個親戚家,到最后一個晚上才會被她的好姐妹帶會家里梳頭穿衣服,那一晚是最讓人感動和難過的!
其次,當新娘被接到男方家后,同樣要宴請各方親戚,也會到村子里每一個普米族家庭去吃飯,到了晚上一樣是跳舞和對歌,持續時間達4、5天。
接新娘那天的早上,男方的家人早早的就開始準備給女方和女方親戚的禮物:
給女方家的禮物有一塊很大的豬膘肉、一個豬心、一根豬舌、一條煙、兩瓶好的白酒、一塊磚茶,這些東西會被擺放在女方家的神龕上,供新娘的親戚觀瞻。另外還有一桶用玉米自釀的蘇尼瑪酒和幾大口袋自己炸的“粑粑”。給女方家每家親戚的禮物有一片豬膘肉、一片臘排骨、一節香腸和一瓶普通白酒。給新娘的禮物有一套摩梭風格的衣裙(也是普米人的民族服裝)、一套漢族服裝、一件漢族大衣、一雙鞋、一件彝族的披風、一條黑色的頭巾等。
準備好迎親的禮物后就要準備迎親用的馬了,因為是在山里,迎親需要馬馱禮物,新娘要騎著馬到新郎家。
給新娘的座騎
禮物收拾完,新郎家會挑選一匹健碩而英武的馬作為新娘的座騎,然后給馬安上上好的馬鞍和舒適的墊子,在馬的前額、脖子上的鬃毛和尾巴上拴上紅色的布條,代表吉祥,另外那條馱禮物的馬也會在同樣的位子拴上紅色的布條。
我和迎親隊伍一直行進了兩個多小時上到了埡口,碰見了山頂的村子里的幾個同路人,一聊才知道他們也是到新娘家“吃酒”的親戚,其中有兩個老人還是“超級長輩”!
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跋涉我們終于到達了新娘所在的村子。在快到村子的地方,迎親的三個人停下了,他們讓我們先進村,然后迎親隊伍再單獨進村,這是規矩,算命的老人說了,迎親隊伍只能三人單獨到女方家。
我和幾個路上碰見的也是到女方家“吃酒”的老人一起進到了女方的家里。在門口有一個小伙子端著蘇尼瑪酒迎接我們。走在最前面的老人用手指蘸了一下小碗里的酒,向空中彈出去。我走在最后面,沒有拍到這一刻,真是可惜。彈完后我們就被迎到院子中間坐下,接著穿著普米族服裝的婦女給我們倒蘇尼瑪酒和酥油茶,然后端上餅干、糖果、核桃和糌粑放到我們的桌上請我們喝酒、抽煙、吃東西。甚是熱情!
山頂的村子
新娘家所在的村子總共有三十多戶人家,其中有普米族人十一戶,其他都是彝族人家。07年冬天的時候村里遭受了一場大火,燒毀了七戶人家。于是有幾戶就把房子重建到了老村子的下面。在村子里待的三天里,我和各路親戚要吃遍村里所有普米族人家,這是普米族的習俗:不管村里哪家有婚喪嫁娶等重大事件,每家每戶都要邀請所有親戚到自己家里“吃”一頓。所以,有時候一天就要吃上4、5家甚至更多。
新娘家招待親戚的日子就是我們到達的第二天。當天,新娘的家人就早早的起來準備迎接四方親友,雖然吃得很簡單,但是那已經是他們最好的東西了,而且除了土豆和玉米外,所有的東西都是用馬駝回來的。
在接下來的兩天里,我們都和新娘的親戚們走東家串西家,幾乎吃遍了村里的各家各戶。新娘出嫁到男方的頭天晚上,新娘的朋友就到她暫時躲藏的親戚家,將她帶回來,然后姐妹們在祖母房里給她梳頭,此時她已經意識到離開她生活了20年的家的時刻已經臨近了,他的丈夫是一個尚未謀面的男孩!于是,她所有的擔憂、悲傷和對家人的離別之情都爆發出來了,她哭天搶地的“反抗”著,弄得為她梳頭的姐妹都沒法繼續工作,祖母房里的所有人都被她的哭泣感染得淚眼朦朧。她的母親躲在角落抽泣,眼淚不斷涌出眼眶!
最后,幾個姐妹將新娘按住,還是給她梳了頭,然后攙扶著她走進房間,換上新郎家給她置辦的新衣服。這樣“梳頭”的儀式就完成了。
制作粑粑
新娘出嫁的頭一天,新娘的親戚姐妹就要給她準備第二天要帶到新郎家的禮物和點心了。
等新娘梳完頭,穿上新衣服,就要把男方家迎親的幾個人請到祖母房,按輩分高低依次坐在上火鋪的左邊,坐在最里邊的輩分最高。其中,坐在最里面的是女方家的長輩,是安排來給迎親隊伍引路的。
等迎親隊伍在上火鋪坐定后,女方家的親戚就會端上點心水果,然后就是重頭戲:蘇尼瑪酒。這才是最熱鬧的時候了:
端著蘇尼瑪酒
一、引路的女方長輩面前的酒是最多的,滿滿的一盆。
二、接著是男方接親的長輩,是比臉盆小一點的盆。
三、然后是接親的小輩,裝酒的盆更小一點,但還是很多。
據說以前用來裝酒的容器依次是:一米高的木桶、壇、大盆、小盆。而且女方的親友為了刁難迎親的人,非逼著他們把所有的酒喝光,喝不完的要被灌火塘里的灰,以示懲罰!但是現在因為長輩的干預,已經不會出現那樣激烈的場面了。
蘇尼瑪酒準備妥當后,女方家的親戚們就一起起哄要迎親隊伍喝酒,迎親的人面露難色的端起面前的酒碗,一邊笑一邊艱難的喝酒,此時所有人 都是開心的,完全沒有了先前給新娘梳頭時的悲傷!這么多的蘇尼瑪酒當然是喝不完的,此時大家就起哄讓迎親的小輩下火鋪給大家磕頭!還要他們為大家唱歌,當然,迎親的人是不可以違抗的,他們怕接不到新娘回去受到大家的責備,只好一一照辦。磕完頭后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新娘的姐妹們就端著幾大盆冷水向他們的頭上、身上潑來! 他們趕緊四處躲藏,但多半是徒勞的,免不了濕了頭發和衣服。接著就是迎親的人和女方家親戚斗酒,可是迎親的小輩哪是長輩的對手,總是輸酒,一連串激烈的對話總是引來眾人的大笑!然后大家隆重的請出吹笛子的人來引著大家一起圍著篝火跳起甲搓舞,直到深夜!
大家圍著篝火跳起甲搓舞
等迎親的人喝完酒后還要被要求向新娘家的親朋好友、長輩們磕頭。此時,長輩們看這一環節進行的差不多后就會宣布下一環節:隆重的請出吹笛者,吹奏甲搓舞曲,然后大家就手搭肩的跳起甲搓舞,從祖母房一直跳到院子里,然后在院子中央燃起一堆篝火,年輕人、小孩、老人都手牽手圍著火堆跳起甲搓舞蹈,直至深夜!
篝火舞會一直持續到深夜。然后大家都回房休息,等待第二天早上女孩出嫁的那一刻。
第二天早上4:30左右,隊長最先起來點起爐火,然后開始念經,敬火神,新娘的兩個哥哥也睡眼惺忪的爬起來吹奏海螺,以示祭祀眾神,并告知他們新娘即將出嫁。幾輪下來,以示結束。大家都起床洗漱,然后吃早飯,準備出嫁要帶到男方的東西。
早上,當一切準備就緒后,新娘就要出門了。幾個新娘的女伴為她穿上新郎家為她買的新衣裙(和瀘沽湖邊的摩梭人的衣服一樣),并披上彝族人的披風,將她裹得嚴嚴實實的,只露出眼睛,抬出祖母房。臨出門那一刻,新娘的情緒完全失控,她悲傷的哭泣著,瘋狂的反抗!但是沒有用,她不得不面對出嫁的現實,不得不接受將要離開親人,到一個陌生的家庭的事實。
好不容易,大家才把新娘抬到接新娘的馬匹旁,她的新衣裙因為拼命的掙扎而粘上很多塵土和水漬。此時,一位長輩端起酒杯,用手指輕輕的蘸起酒,向著空中彈去,以式對神的的告知,新娘即將啟程到新郎家了,請神保佑新娘一路走好,在新郎家過的順順利利!
關鍵字: 婚禮 摩梭人 普米族 瀘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