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迷題僰人懸棺
懸棺,中國古代葬式的一種。即人死后,親屬殮遺體入棺,將木棺懸置于插入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縫內,或半懸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臨深溪,無從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
僰人懸棺
在云南,今昭通地區沿金沙江、白水江、關河流域的懸棺不說是絕無僅有,肯定是分布最多、最為集中的地區。就已知情況,鹽津縣的豆沙關、底坪、棺木巖、靈官巖,威信縣的瓦石、石洞、永善縣地黃華,不下10余處;巖樁、巖墩、巖龕、巖溝、巖洞等各種懸棺葬的形式一應俱全。尤其是豆沙關懸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勢最險峻,被學者稱為“上古遺存,天下奇跡”,“懸棺博物館”。
懸棺的主人,一般認為是春秋時期以前居住在今川南、滇東北一帶的僰人,故稱:“僰[bó]人懸棺”。
焚人死后,置尸于棺,不用土埋在地下,卻是懸掛在懸崖峭壁上,焚人認為,懸棺葬可讓亡魂早升天。
懸棺安放的方法,當今史學界經過長期的探索考證,初步推測出五種懸置方式。
制式一:木樁式。在懸巖上鑿高、寬約15厘米的方型樁孔,插入木樁,然后置棺其上,由兩樁或三樁置一棺,也有一付樁并置兩棺的。
制式二:鑿龕式。在巖壁上,用人工開鑿長方形的橫龕,大小寬窄以能夠容納一具棺木為限,棺木橫置其中,一側外露。
制式三:天然洞穴式。利用巖壁上的天然縫穴或溶洞置棺其內,供后人祭奠。其中又分為橫置和豎插兩種形式。
制式四:巖墩式。在可以躲避風雨的巖墩上,放置棺木。
制式五:架壑式。利用天然巖洞或巖石的縫隙,將棺置其上,而另一頭架于陡壁的木樁上。棺木大多用整塊楠木挖鑿而成,重近千斤,也有用木板制作呈長方體的,頭大足小,重約幾百斤。棺木內的隨葬品大多系明代的生活用品。
棺之所以讓人有神秘、魔幻的感覺,成為所謂“千古之謎”,最根本的原因是:懸棺到底是怎樣“懸”上去的?在一本叫做《朝野僉載》的書中,提出了一種假設:尸棺先抬到懸崖絕頂,再懸索緣樁往下放。證之于懸棺現場所見,此說難以成立。試想,懸棺多在懸崖的半腰,距頂甚遠,且多置放于崖部面的凹陷處,怎么“往下放”?在另一本《嶺表紀蠻》的書中,又提出了另一種設想:“筑土為臺,運棺其中,事后臺卸土撤,而棺乃獨標巖際。”說的有些道理,同樣以懸棺現場情況參證,其不可操作性就暴露了。“千古之謎”,有些費解,但費解與神魔不是一回事。
關鍵字: 僰人懸棺 南方 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