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歷史簡介
大理歷史大理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云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遠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蒼山馬龍峰、中和峰、海東鹿鵝山曾出土大批新石器時期的石刀、石斧、石墜、粗陶器。漢代,大理同中原有往來,與印度也有交往,是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絲路”(蜀身毒道)中轉站,漢武帝在這里設葉榆縣。隋及唐初,居住在洱海區域的原始居民從事狩獵、捕魚,以及種植水稻和飼養家畜,有較高的農業生產水平。并在洱海西面建筑了太和、羊苴咩、大厘等較大的城邑,洱海的南岸建有石和、石橋等城。一度成為云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漢之際,大理與內地的交往由于蜀身毒古道而極為密切。博望候張騫西域歸來后關于這條通道的報告,引發了漢武帝經營西南邊疆的雄心。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l09年)漢朝在這里設置了隸屬益州郡的葉榆、云南、邪龍、比蘇、崔唐、不韋等縣唐初,洱海周圍出現了蒙崔、越析、浪穹、鄧賧、施浪和蒙舍等六個“詔”(部落)。六詔中蒙舍詔居南,故稱南詔。公元738年,蒙舍詔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遷都太和城。其后,南詔逐漸擴大勢力范圍,在強盛時期,其疆域北抵大渡河,南到越北,西接印、緬邊境,東達貴州北部和廣西西部。
南詔從第一世王細奴邏到末代王舜化貞共經歷13個君主的統治,于公元897年被權臣鄭買嗣所滅。公元902年,鄭氏號稱“大長和國”。927年劍南節度使楊干貞又滅“大長和國”扶持清平官趙善政立“大天興國”。10個月后楊又廢趙善政,自立“大義寧國”。南詔歷史共247年。南詔時,地方行政建置設十賧、六節度和二都督區,其中十賧為統治中心,均在大理州境內。
公元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把持地方勢力,揮戈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起大理國政權。公元1253年,蒙古忽必烈率軍從青藏高原南下,跨革囊渡過金沙江,攻占大理城,大理國最后的國王段興智被俘,大理國瓦解。 大理國經歷了317年,22個國王,其轄境與南詔極盛時大致相當,大理州境內的行政建置大致沿用南詔時期,仍是大理國的統治中心。
大理國滅亡后,元朝于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派賽典赤·贍思丁為云南平章政事(相當于省長),建立云南行省,云南的政治中心由洱海邊的大理轉移到了昆明。公元1276年,賽典赤把原來的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改建為路、府、州、縣。至此,“云南”正式成為行省級區劃的名稱。現在大理州的轄境當時分屬于大理路、鶴慶路、云龍甸平民府和威楚路。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軍襲破大理城,改路為府,在大理地區設置大理、鶴慶、蒙化三府。現今的永平、南澗兩縣則分屬永昌府和楚雄府。 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吳三桂率清兵入云南。但嚴格地說,清朝最終控制云南全省是在吳三桂死后的康熙20年(公元1681年)。這之前,云南政區基本沿襲明治,以后亦只有小的變更。清朝,大理地區各縣分屬于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和蒙化直隸廳。大理府為迄西道治所,云南提督駐地。
公元1911年,昆明“重九起義”后,云南成立軍政府,1913年改迤西道為滇西道,后為騰越道。1929年,廢除道制,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置了祥云、彌渡、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云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13縣。 公元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成立。大理專區轄大理、下關、鄧川、洱源、云龍、水平、漾濞、蒙化、鳳儀、彌渡、祥云、賓川,以及現在屬于臨滄地區的云縣、緬寧(今臨滄)、順寧(今鳳慶)共15個縣市。1956年 11月 2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到1983年,區劃幾經調整,大理州轄有現在的一市(大理市)、八縣、三個民族自治縣。1982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大理被定為全國第一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同年11月,國務院又將大理列為全國44個風景名勝區之一。
關鍵字: 發祥地 大理 漢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