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寺塔文化街
昆明是歷史文化名城,城市的發展已歷2000余年。在元代初具規模,稱中慶城(又為押赤城),是一座南北長而東西窄的土城,這就是元初馬可波羅眼中的“壯麗大城。明朝沐英任職期間,對昆明城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由土城變為一座堅固的磚城。全城共建有六門,每道城門皆有城樓,南門稱為麗正門,城門樓稱為近日樓。為二層城樓,畫棟雕梁,高約20米,樓底東西寬約60米,南北長約40米,城樓東、西兩側各有寬約3米的數十級石階通往二樓。城樓底層居中,有高大的城門洞口,貫通南北。明、清之際,昆明商業日趨興盛,近日樓一帶形成南關商埠之地,全城交通要樞。解放后,近日樓成了昆明城的最中心,隨著經濟建設的突飛猛進,老舊的近日樓被拆除。
改革開放后,昆明市政府把名城保護與現代化建設結合起來,立足現實,尊重傳統,開創未來。既保持老昆明的風貌,又不影響現代化城市的建設,把最能體現老昆明原貌的建筑集中在幾處展現。 東西寺塔文化街恢復了雙塔之間的通透空間,加之近日樓聳立其間,地方特色街道景觀十分突出。
漫步在東西寺塔文化街,幽幽青石板路兩旁是精雕細琢的鋪面和茶館,斜挑的店旗輕輕搖晃。青磚朱門的近日樓雕梁畫棟,樓內的《老昆明照片展》恍若穿越幻境,把游人推入長長的時光隧道。走出近日樓,但見街道上再現清末明初昆明城的五組民俗情景雕塑:趕馬人正領著馬幫進入昆明城,鈴鐸聲聲聞四野;街道屋檐下,老漢在補碗,販婦身邊是草繩拴著賣的雞蛋,還有苦思冥想的對弈人、盡職的更夫。
呈現出平和、從容的景象,一如昆明人不溫不火的性格。街道兩端的盡頭,屹立著已有1100多年歷史的雙塔,兩塔之間長240米。東邊的塔高40.57米,13級四方形密檐式建筑;西塔高36米,也為13級四方形密檐空心建筑,塔頂各有4只展翅欲飛的金雞。在2月的梅花和煙雨中,“雙塔煙雨是明、清時期的“昆明八景之一。如今,每年春分及秋分前后,早上6時日出時,東寺塔陰影成一直影映至西寺塔,下午6時又反過來,出現了雙塔相輝映的奇觀,使昔日就馳名的近日樓錦上添花。
關鍵字: 東西寺 歷史文化 文化街 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