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瑪尼石:銘刻在石頭上的信仰
在藏區浩如煙海的瑪尼石刻幾乎是人跡所至,隨處可見,它是藏族人刻在石頭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一般來講,瑪尼石堆最直接的意義有兩個,一是祈福和禳解;二是供人們轉經禮拜,隨時匡正自己的思想行為。尤其是在遠離城鎮和寺院的鄉野村寨,瑪尼堆更成為人們精神生活不或缺的所在。所以在地廣人稀的青藏高原,無處不在的瑪尼堆擔負起了經堂和道場的部分功能。
“瑪尼堆”,藏語叫“瑪尼朵崩”或“朵崩”,有的稱之為“拉則”(即“山尖”或“山峰”)。 “瑪尼”來自梵文佛經《六字真言經》“唵嘛呢叭咪哞”的簡稱,因在石頭上刻有“瑪尼”而稱“瑪尼石”;“瑪尼堆”是指在石板或經加工而成的石頭上刻有藏文經文、“六字真言”或刻有動物圖紋、神靈圖像、朗久旺丹圖紋等的石板或石頭壘起來的石堆。也有不刻任何圖紋的各種小石塊堆成的石堆。藏族地區的石刻“瑪尼堆”隨處可見,數不勝數。
藏族對佛教文化有著特殊的感情,男女老幼都以做佛事為崇高。在廣袤的草原上、偏僻的山溝里,人們刀筆不停,艱苦勞作,在一塊塊普通的石頭上刻寫上經文以及各種佛像和吉祥圖案,并飾以色彩,使平凡的石頭變成了瑪尼石。虔誠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紋刻在石頭上,這些石頭就會有一種超自然的靈性,給他們帶來吉祥如意。隨著人們不倦的紋刻,各種各樣大小不一的瑪尼石聚集起來,就成了瑪尼堆和瑪尼墻。
瑪尼石刻起源
西藏是一片被喜馬拉雅、喀喇昆侖、唐古拉和橫斷山脈牢牢封閉的浩莽神奇的土地。很久很久以前,藏族先民便生存并融合在這片高天厚土之間,默默不懈地創造著自己的文明。
大約在四千萬年前,歐亞板塊撞擊的造山運動把原本是一片汪洋的特底斯古海奇妙地變成了地球的屋脊,千姿百態的闊巖與石礫就是天公對這片超塵拔俗的地球高地最慷慨、最豐盛的饋贈了。
佛教文明傳來之前,雪域西藏盛行著原始拜物教-----苯教。那時的人們對于變幻莫測的大自然是敬畏、崇拜、迷惘和依戀。大至山川、小到木石都成為人類的保護與破壞之神的寄寓之所,所以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人們世世代代頂禮的對象。
藏族先民靠山吃山,磨石斧以狩獵,鑿石鍋以煮食,壘石屋以避寒,佩石墜以驅邪,如此維系著長久不衰的巨石崇拜與靈石崇拜。散見于西藏各地的摩崖石刻與瑪尼石堆,便是這一古老信仰習俗流變的具體體現。
西藏的摩崖石刻大都形成于公元十世紀前后,這得益于當時藏傳佛教各派系獲得了社會各階層的普遍認知與接受和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十三世紀以后,摩崖石刻之風日漸衰微,而瑪尼石刻則幾乎不間斷地延續著發展著,成為西藏高原古往今來流傳最廣,風格品相眾多,表現內容和材質手法極為豐富的藏族民間雕刻藝術。
無論瑪尼堆、石經墻還是摩崖造像,都是作為一種“路標”或“地標”而存在,被設置在旅行和轉經的山口、路口和拐彎處。從實用的意義來講,它們可以為行人指示前進的方向,標明行走的路線。這在人煙稀少、地域遼闊的高原,就顯得尤其重要。除了幾條主要的交通干線以外,廣袤的藏區缺少真正的道路。藏人自古并不使用牛車和馬車,也很少修筑道路,長途跋涉就靠兩條腿,或以騎馬代步。所以,凡是走到看不見路的地帶,就會出現一簇簇的石堆,一個接著一個,伸向山頂,伸向天際。那些石堆就是行路者經過積年累月,一塊塊石頭堆集起來的。
藏族人繁衍生息在群山起伏、峰巒連綿的雪域高原上,認為任何一座山峰都有神靈。因而居住在這座山上或山下的藏族人就自然地將此山神奉為部落的保護神,有的甚至當作自己部落的祖先之神來供祭。“瑪尼堆”是信眾們對原始神靈,主要是山神、戰神的崇拜之地,是人與神進行對話之所在。時至如今,藏族人每經過一座“瑪尼堆”時,一般要往石頭堆上添一塊小石頭或一顆石子,作為一次祈禱。丟一顆石子或添一塊小石頭,等于念了一遍經文。“瑪尼堆”不斷地增高,有的形成小山丘,少則一座,多則數座,有的地方常有“朵崩久松”(rdo-vbum-bcu-gsum即13座瑪尼石堆)之說。有的座座相連形成一堵神圣的墻。那墻被認為是人世與天地神祗的界線,又是人間與天、地、神祗的交匯點、連接點。
“瑪尼堆”中的瑪尼石刻圖紋
散布在全藏區的瑪尼石刻,處處標志著人的精神痕跡,以點代面地占據著廣大的自然空間,從地理環境中凸顯出人與其他生命相互聯系的本質。石刻已經成為藏區最常見的藝術表達形式,成為藏族人獨有的一種心靈語言。
藏族人形容牢固不變之心為“如同石上刻的圖紋”。藏族認為在石頭上留下的痕跡保存久遠,如格薩爾的足印、栓馬石印、馬蹄印以及某歷史名人的腳印等。
隨著瑪尼石堆的擴展和普及,瑪尼石刻藝術便應運而生了。受宗教意念的啟迪與驅使而產生靈感,全身心地投入,幾近無條件地為傳達再現佛陀“身、語、意”的宗教使命而創作,是藏傳佛教藝術的主要特征,也是西藏藝術的根本。在文化范疇上純屬民間藝術的瑪尼石刻藝人,通常在一年之中的春、夏、秋三季是農民或牧人,只有冬閑時才操刀鐫刻。在社會上他們并沒有雕刻家之類的美稱,人們一般都是直呼其為“朵多”(石刻藝人)。
在虔誠的信徒們眼里,石刻藝人成為給他人帶來福運的宗教藝術家。并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刻寫在石頭上,這些石頭就會有一種超自然的靈性,就能消除一生罪孽,給他們帶來吉祥如意。所以,信徒不僅口頭念,還用刀刻在石頭上,送到瑪尼堆,算是完成了一份功德。
精湛的雕刻工藝及和諧的色彩搭配都是由一些普通藏民雕刻的。他們將刻畫瑪尼石作為一種職業,同時也是為自己今生多積善業。他們整日虔誠地刻畫著,有一字一石的,有六字一石的,于是,個個石塊就有了靈性,并將其有靈性的石頭虔誠地放入瑪尼堆中。
石刻是藏族石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族人發愿刻石的緣由,一般因每年家事外事不順利,家中有人生病、亡故,或諸事不吉利,需先到寺廟找喇嘛卜算,選定要刻的咒文、經書或佛像種類,備好石料,再請石刻藝人。從事石刻的工匠可謂形形色色,有世代以此為業的,也有臨時為業的。有的除了種莊稼外,全部精力都投在刻石經上。據說有的少則一年刻五六部經文,多則要刻十來部,每部經文要刻30天左右,用掉滿滿一拖拉機的片石。石頭要選崖上較軟且不容易破碎的,堅硬的石頭不易刻。
石刻藝人們的刻石工具很簡單,即一把榔頭、幾根鏨子。他們刻的內容也很單純:即一種是整部經書,刻在薄薄的石板或石片上;另一種是神佛等的造像,還有一種便是人人皆知的“六字真言”。此六字真言為藏區石刻中最常見的題材。據佛經所言,雪域藏地,原來頗多妖孽為害,無量光佛為了利益這里的眾生,化身為美妙如意的觀音降臨,開示大明心咒,救度眾生有情。六字真言在身、語、意三密之中為意密的一種,是佛、菩薩所說秘密語,真實而不虛妄,故謂之“真善”。它以咒語發聲的力量與宇宙萬物溝通,與自我的內心溝通,擁有巨大的威力。而以六字真言為內容的石刻,卻把聲音的象征轉化為圖形的象征,將其設置在循環的轉經道上。當口誦真言緩緩行走的朝圣者與此石刻相遇,音、畫在剎那間相互輝映,會給人極大的震撼。
經書是最常刻的內容之一。相比之下,刻佛像的機會要少一些。但神佛造像是藏區石刻藝術中異常豐富多彩的一類。其中有刻在石塊上的,也有刻在崖壁上的。據近年考古學者的統計,僅在西藏自治區境內的摩崖造像便有30余處,數萬多尊,內容包括佛、菩薩、羅漢、護法神、高僧、弟子、法王、動物等。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要數拉薩藥王山。此山與布達拉宮所在的紅山互為犄角,藥王山為金剛手的道場,紅山則是觀世音的道場,它們如同兩扇石門,扼住進入拉薩的大道。藥王山的南緣有一線陡壁,正適合摩崖雕刻。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遷都拉薩,看見拉薩河對岸巖石顯出六字真言和佛像,于是命尼泊爾工匠鑿刻成形,便是藥王山摩崖造像的最早記錄。從那以后,這座巖石上已經刻了五千多尊神佛,大的高達數層樓房,小的只有一個巴掌大。
但西藏最大的石刻在拉薩城外一個叫做尼塘的地方。當我們乘車從拉薩前往山南的半路中就會看見赫然矗立在水塘邊的“尼塘大佛”。這是刻在山崖上的一尊高浮雕,身穿赤紅袈裟,泰然端坐,高約十米。此佛像造型粗獷樸拙,反能顯示其雍容大度。
藏族匠人將任何一塊石頭的光滑表面都可以雕刻圖紋。雕刻前先在石板平面上用粉筆或炭筆畫上所刻圖紋的輪廓線,然后雕刻。先用錘子和鏨子鏨出粗形,這樣便在石板的表面留下不太凹深的刻痕。藏族有三種石刻法:第一種是淺刻;第二種是在板石上的浮雕;第三種則是三維空間的立體雕刻法。這三種石刻作品一般都要彩繪裝飾。此外,在野外常見匠人們利用光滑巖壁或巨石上雕刻有各種圖紋及字符。
“瑪尼堆”多由刻滿藏文和多種圖案的大小石塊組成,它凝結著藏族匠人的聰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藏文多刻“嗡、嘛、呢、叭、咪、吽”(藏文譯音),各種佛教經典和“六字真言”,字體流暢規范,是一種特殊的藏文版本。雕刻佛像的瑪尼石豐富多彩,內容非常廣泛。有反映苯教拜物意識的龍、魚、日、月畫像,各種鳥頭、獸頭人身像,其雕刻得奇形怪狀,活靈活現;也有反映佛教意識的釋迦、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妙音女神、度母、大威德金剛、力士及各種護法神像、天王像,其刻畫得形象逼真,渾厚有力,栩栩如生;也有著意刻畫宗教史上有名人物的造像,如宗喀巴、蓮花生、文殊等像。
瑪尼石的雕刻風格,在早期只注重整體形態的刻畫,雕刻的線條比較簡單粗獷;而晚期的雕刻則開始注重細部表情的刻畫,雕刻線條流暢自如,逐漸細膩。從內容上來看:瑪尼石刻圖紋除了“六字真言”和藏文經文及“卐”符號以外,還雕刻有各種佛像(護法、金剛等)、以及龍、蛙、魚、鳥、獅、象、佛塔、花草等圖紋。同時,比較注意裝飾,并把豐富的世俗生活融進了雕刻之中。
瑪尼石刻,作為古老的藏族傳統文化中對佛教崇拜的一種具體表達方式,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漸漸成為廣受游客喜愛的一種旅游紀念品。
產生并傳承于鄉野村夫手中的瑪尼石刻,雖然很難躋身于金銅佛像、壁畫、唐卡等傳統藝術領地,但是卻絲毫不影響朵多藝人們向這些藝術學習和借鑒地熱情。由于刻制瑪尼石是藝人們創作的純個體行為,更由于世界上根本找不到兩塊完全相同的石頭,所以歷代西藏藝術家們奉為圭臬的《造像度量經》等金科玉律,在朵多們眼里幾乎等于零。再因每位求刻者的要求不同,每塊石料的形狀各異,均要求朵多藝人們必須具有很強的變通與創新能力,以及敢于求新求變自由發揮的膽識。因此,我們可以從瑪尼石刻中領略到寺院殿宇藝術里所少有的、富于個性的、表現張力和純厚質樸的民情風俗氣息。
瑪尼石刻分類
早期的瑪尼石多是刻畫佛教箴言咒語,后來朵多藝人們顯然是受到外來佛教典籍插圖的啟發,為便于對眾多不認字的信眾教化啟蒙,制作了圖文結合乃至通體圖像的瑪尼石刻,并且圖像的內容也逐漸超出了佛菩薩諸神的范圍。
縱觀浩若煙海的西藏瑪尼石刻,按照其宗教意義大致可以分為六類:佛菩薩與高僧大德造像;本尊護法神;懺悔與發愿;符咒警句;整章或段落經書;供敬品。
一般的懺悔和發愿類的瑪尼石是以文字為主,圖像為輔。懺悔類瑪尼石產生的背景往往是由于人們在耕作或游戲時不慎踩死一只蟲、蛙之類的小生物,雖屬無意,但是畢竟犯了殺生這一佛教大戒,所以就需請朵多擇一良辰吉日,虔心禱頌后刻一塊有青蛙草蛇之類形象的瑪尼石。石頭的正面基本上是一句或連續不斷的六字箴言,石頭背面往往刻一行“為打死蛇贖罪,向成事佛致敬”的款識。這種石刻本身是發端于人們內心深沉而復雜的宗教情感的,所以,當我們看到這類瑪尼石刻,心中絕對不會有欣賞把玩的愉悅與輕松。
發愿類的瑪尼石在許多地區都很常見。這類瑪尼石一般是由小狗小羊和一片咒文組合而成,通常是屬狗或屬羊的人的行為曾經有違背佛教教義之舉,甚至做了違法的勾當,旁人并不知道。但是因自知、天知、地知、佛知而寢食難安,所以往往需要去較遠的地方請朵多鐫刻一塊甚至數塊有個人標志(如屬相)的瑪尼石去供奉,用以向佛祖發誓:金盆洗手,下不為例。甚至還有煙鬼酒徒為了戒除嗜好,也會如此炮制,表示自己的決心。
依照藝術風格流派來區分瑪尼石刻,可以概括為四種:前后藏地區(包括拉薩、日喀則、山南地區所轄四十余縣)的線、面、染三結合的淺浮雕;藏東地區(含金沙江兩岸)的線面剔刻圖像和陽刻通體經咒;阿里地區的“胡味”雕刻;藏北羌塘大刀闊斧的石刻和石畫。
自公元六、七世紀以來,前后藏地區一直是西藏政治、宗教、經濟生活的中心,也一直是雕刻繪畫藏傳佛教各式各樣標準像的搖籃。出自這里的佛陀、菩薩以及大成就者們的石刻造像,大都呈現出方正平和、剛柔相濟的品相,令觀者油然而生景仰和親近的情緒。這里的瑪尼石刻還有另一種特征,那就是它的形制、內容、風格的保守性與突變性的共存現象。保守性指某種風格樣式的連貫和延承多年如一日,而所謂突變性則是指隨著各路朝佛隊伍來拉薩、日喀則進香還愿的各地區、各教派的朵多們留下的作品。這些作品記載了進香者的行程,也因其內容和刻法迥異而甚為奪目,豐富了前后藏地區的瑪尼石刻內容。
藏東北地區是西藏苯教和藏傳佛教兼融并蓄的地帶,至今仍有不少村落和農牧家庭中,一部分人信仰苯教,一部分人信仰佛教。于是同一座瑪尼拉康,在早晚時分,有人右向繞圈,有人左向轉經,形成真正的相安共處的景象。
經過多年的考察比較,藏東地區瑪尼石刻的歷史遺存在數量和品相上都可以稱為西藏之最,如丁青、昌都、類烏齊縣境內數處著名的瑪尼拉康。方圓幾百米的瑪尼堆,層層疊疊供奉著數不勝數的形制石材各異、布局刻法不同、圖像文字相映成趣的瑪尼石。
在文成公主的進藏路上,有個地方叫來庫,那里簡直就是一個瑪尼石的世界,不論是裸露在地面的巖石,或是只露出地面一角的石頭,都刻滿了經文,甚至有人說,從地下挖出來的石頭上也刻著經文。這些刻在瑪尼石上的經文有宏篇大著,也有片言只語,藏傳佛教各派、各佛的經文、咒語、頌詞幾乎都有。其中最多的石刻為“六字箴言”,有把六個字刻在一塊石上的,藏語稱“瑪尼折周”;有分開刻在六塊石頭上并繪成六種顏色的,這種稱“朵周折周”,即六字六石。有的手掌大的石頭上都刻了密密麻麻的小字,有些巨大的整面巖石上卻只刻著一個由六字箴言組成的字。這些瑪尼石是在幾百年間漸漸增多起來的,屹立于藍天白雪之間,好不壯觀。
阿里地區的瑪尼石刻的所謂“胡味”是南亞與西亞風格的代稱。阿里在文化發展史上有著輝煌的古象雄時期,留有世人矚目的古格王朝遺址,還有號稱地質奇觀的遼闊土林,有著令人神往的文化與自然景觀。扎達、日土、普蘭一帶的瑪尼石刻,具有深遠的歷史沉淀和明顯的數種文化邊緣互染的情狀,很是有趣。例如這里的許多石刻佛菩薩的造型有印度瑪拉王朝藝術風格的痕跡,多為蜂腰長身,極妍盡態,富于生命律動之狀。由于地遠天偏與關山阻隔,這些為數有限的藏西石刻歷經磨難留存下來,是非常珍貴的。
瑪尼堆在藏北比較少見,要么是一些未經刻畫的卵石堆放在一起,似乎更像是路標,要么就是大刀闊斧的寫意式瑪尼堆,猶如羌塘牧民般粗獷率意,地域特征極為明顯。
“瑪尼堆”的吉祥意義
在“瑪尼堆”上供放著刻有瑪尼經文如“六字真言”和苯教的“六字密咒”的石板或石塊,還有一些羽箭和牡羊、羚羊、牦牛的雙角或整個帶角頭顱骨。在藏區由大小石塊壘起的方形或圓錐形的大小不一的“瑪尼堆”上還插著木棒和樹枝,用繩子牽向旁邊的一棵樹或山崖,樹枝和繩子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風馬經幡以及哈達、彩線、白羊毛等吉祥祛邪飾物。
在神話傳說中,山口、村頭及水源等地方多被靈異神鬼占據著,故丟石子于瑪尼堆的說法有如下幾種:一是以石壓鬼邪,二是增加瑪尼堆對地方的保護能力,也算是積功德之一,因為它像塔一樣代表善意的神靈的保護,還有一種說法是保護瑪尼堆下被埋藏著的東西不被暴露和破壞。
相傳,人或牲畜在通過山口時不能停下來,否則會生病。藏族人不分男女老幼,不論徒步或騎馬,只要從“瑪尼堆”跟前經過,除了要摘下禮帽合掌頂禮外,還要往石頭堆上添一塊小石頭,虔誠者手搖轉經筒,口念“六字真言”,總是按順時針方向繞其左側轉過,有些甚至要旋轉數周,以便消災免禍,賜富延年。
若乘車經過“瑪尼堆”時,一般在車內經過其面前也要大聲呼喊祭祀“拉則”。他們會一邊呼喊,一邊朝空中拋灑“龍達”,希望它能保佑旅行的人一路平安。
為了求得神靈的保佑,免受災難,徒步或騎馬過山口時,將事先準備好的一塊刻有藏文經文的石頭,畢恭畢敬地放置在山口處。如果沒有刻有經文的石頭,也可以拿一塊造型好看的石頭來代替。若無石頭也要設法放一塊骨頭或一塊布片、獸皮或一撮羊毛、頭發等均可,在祭放這些東西時要大聲呼叫:“拉索洛,神靈必勝!惡魔必敗!嘰嘰嗦嗦! ”
瑪尼堆如果在城市的街口或村旁路叉,每逢宗教節日轉經時或轉山時,人們必定來到瑪尼堆前,在其上面或旁邊點燃艾蒿或柏枝,并虔誠地向其撒糌粑、小麥粒和第一道青稞酒或濃釅的茶水,邊撒邊祈禱,進行煨桑祭祀。以求眾生平安、吉祥圓滿!
關鍵字: 日喀則 藝術家 藏傳佛教 藏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