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藏族揣碗習俗
按藏族傳統,一般人使用得最多的餐具是木碗。
木碗一般用樺木、雜木雕琢而成,質地結實,不易破裂,花紋細膩,較為美觀。木碗的制作過程,一是選材,二是風干,三是制坯,四是細磨,五是上色。
西藏的木碗可分為大碗、小碗、蓋碗、套碗、木缽等多種,用途廣泛,可供喝茶,吃糌粑,存放食品、香料、佐料等,而且還具有光滑、細致、美觀、適用、不變味、不貧嘴、喝茶香、攜帶方便等特點。雜木碗還有防毒的優點。日喀則仁布縣蘊藏豐富的玉石原料,該地制成的玉石碗,美觀、透明,碗外壁刻各種花紋,既受人們的歡迎,又是傳統的民族工藝品。至于純金、純銀做成的勺子、筷子、碗和盤,雖然在民間也能見到,但畢竟不是被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品。
在西藏,人們有著揣碗的習俗。人們在家用它,出門也用它,形影不離,浪跡天涯的旅人的懷里都揣著個木碗,人在碗在,碗不離人。居家過日子,沒有不出門的人。小小一個木碗,在家有在家的用法,出門有出門的講究。木碗雖小,其俗頗豐。
西藏人喝茶,一般都用的是木碗。木碗的用法,很有講究。光景好的人家頓頓喝的是酥油茶,貧寒人家向來靠清茶打發日子。但是有錢漢也好,窮光蛋也罷,喝茶卻都用木碗。
藏家人客廳的藏式茶幾上總是擺放著一大一小兩只木碗,大的是父親的,小的是母親的。同樣的木碗,因家境的不同,又大有講究。一般人家每個家庭成員擁有一個木碗就不錯了,而家境好的人家的木碗,還有銀蓋,銀蓋上鐫刻著吉祥圖案。更甚者,木碗通體鑲銀雕花,碗腰處只留有指寬的部分,讓你明白碗胎是木質的。其上為碗蓋,下為碗托,均為銀質。蓋成塔形,雕銀嵌金,頂端一顆紅瑪瑙為手柄。碗托尤其別致,是盛開的八瓣蓮花狀,每瓣上有一幅吉祥圖案,八瓣合成傳統的八祥瑞圖案。碗和蓋置其上,美侖美奐。
父母之碗有大小之別。一般說法有二,重男輕女,男尊女卑。一般都認為這是為了尊重父親,父親的地位高于母親。或許這種說法源于西藏歷史。舊西藏地方政府的法典規定:“人有上、中、下三等,每等人又分上、中、下三級。”這樣藏人就被劃為三等九級。即使偶有一對夫婦串門到別人家,主人招待客人的茶碗,女士的定比男士的小,反之,則被視為失禮。
平日里居家過日子,父母的木碗總是被收拾得干干凈凈地擺放在碗櫥里,用時取出,用后放回,各用其碗 ,井然有序。有“夫妻不共碗,父子不共碗,母女不共碗,兄弟不共碗”之說。若有哪位少不更事的孩子,一進門端起父親的碗便喝,就會遭到母親的責備:“你這樣,以后不會交好運的。”
夫妻情分也體現在木碗上,若遇丈夫出遠門,妻子送丈夫上路以后,回家喝茶時,先將丈夫之碗添滿,然后給自己添。喝罷茶后,將丈夫碗中之茶往干凈處潑了,把碗收拾干凈放好。待遠行人歸來時,盛滿熱茶,雙手奉上,為其洗塵。
孩子們長大以后另立門戶,各過各的日子,回家看望父母時,仍用自己以前的木碗。所不同的是,兒子和兒媳一同前往時,兒子仍用他以前的木碗,兒媳沒有,給她的碗則是臨時用碗,即我們現在的瓷碗。如同兒媳一樣,女婿上岳父母家也沒有他的專用木碗,若是上門入贅的女婿,則另當別論。他是未來的一家之主,不能沒有專用木碗。
木碗的碗邊若出現裂口,視為不吉,那必須一定換一個新的才行。瓷碗出現后,家家戶戶的備用碗一般都是瓷碗。瓷碗若被碰裂口,同樣視為不吉,尤其不能用于待客。忌諱一大清早用裂口碗喝茶,無意中遇上此種情況,講究些的人一天不出門,以躲災禍。
木碗與情人等同,可以想見揣碗習俗的重要。出門揣碗,不僅僅是為了個人方便,而是社會習慣使然。木碗本為平常物,進入社會生活以后,便打上了社會生活的烙印。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日益提高,交通條件的便利,以及文化觀念的改變,揣碗習俗作為一種現象,正從我們的生活中逐漸遠去。但作為一種民間文化,它將會長久地留存于民族文化史中。
關鍵字: 傳統 制作 藏族 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