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傳統服飾
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藏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和云南等地。其服飾基本結構為肥腰、長袖、大襟長袍。穿用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被。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久而久之,脫一袖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藏族服飾的這種基本特征大約遠在戰國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濃厚的高原民族特點。
各地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較多,有銀、金、珍珠、瑪瑙、玉、松石、絲、翡翠、珊瑚、琥珀等。運用廣泛,有頭飾、發飾、鬢飾、耳環、項鏈、胸飾、腰飾、戒指等。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婦女都喜歡戴珊瑚、瑪瑙、項鏈和銀質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種腰刀、火鐮等飾物、也有戴耳環、戒指和手鐲的。
藏族服飾的另一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依次遞增和構圖上。牧區皮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豎立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的肩部、下擺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寬的黑、紅、綠、紫色條紋依次排列。她們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和靴上作裝飾,給人以“慈善”、“愛撫”、“與人為善”的聯想。她們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色,并且巧妙運用復色、金銀線取得明坑邙又和諧的藝術效果,配色十分大膽、精巧。
日漸完善的藏族服飾文化內涵豐富,層次多樣,既有一定的結構特征,又有許多等級和地域性的差別,還有一些特定的服飾制度。
藏裝的差異表現在婦女服飾在節慶、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儀禮時的服飾變化上。節日服飾都較平時著裝富麗、盛重。這一點眾所周知,而成人儀禮和結婚前后婦女的服飾有較大差別卻是藏族服飾制度的一大特色。青海農區藏族姑娘到十五、十七歲時,要把童年型的辮套改為成年型辮套。并要選擇吉日進行,稱"戴天頭"(即姑娘成人禮),要請僧侶先舉行宗教儀式,再由成年婦女為姑娘更新裝,拜佛、祖先和父母,這時女眷們唱《跪拜天·祖歌》。海西藏族姑娘在十五歲要佩掛"馬爾頓"(發套)它用布或綢緞制成,上面飾以許多銀盾、珊瑚。果洛藏族新婚女子要穿大袖大褂和華麗的背心,大褂袖口鑲有一圈彩虹式貼邊。同樣,天祝藏族未婚女子的發套比已婚婦女發套短得多,而阿壩州藏族女子十六歲后才開始蓄發結辮。甘肅卓尼未婚少女把三根辮梳編起來,已婚婦女則中間編著,兩邊不編,但從腰以下又都編串起來。
另外在喪葬方面,也有一些特殊的制度。如四川阿壩州的喪偶之妻,要將身上所有的飾物取下以守孝,要把飾物藏于箱內一至二年。并且這段時間,忌穿鮮艷華麗的衣裳,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同的自然環境、民風民俗、生產、生活方式決定了與此協調的各類區域服飾、季節服飾、民俗服飾;歷史、政治、宗教、經濟的發展與變革決定了西藏服飾文化的縱向發展和各類等級服飾、職業服飾的千差萬別。所以藏族服飾文化內涵豐富、結構復雜、層次多樣、特點鮮明。
關鍵字: 藏族 長袍 長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