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孕育和生育習俗
多子多福,增丁添口,這是民眾在長期的封建宗法社會里形成,并延續下來的傳統觀念。誕生禮,是整個人生儀禮的開端,它標志著一個新生命的產生與成長,所以歷來被人們所重視。人類在繁衍生息中摸索出了豐富的生養實踐經驗,在生育習俗中傾注了人們祈盼健康長命的美好心愿,逐步沉淀為一套程式化的模式,構成了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生育習俗。
藏族在這方面也有其自己的一套習俗。
從江孜地區的情況看來孕育期雖然沒有什么特殊的習俗,但也有一些禁忌。比如有的村莊,孕婦不能在娘家或兄弟家中分娩。其原因據說是在孩子出世時因為母親羞于見自己的兄弟而導致難產或不產。所以,在臨產時孕婦一般不回娘家,也不到叔伯兄弟家串門,以防萬一。另外江孜有的地方孕婦懷孕期間不吃犏牛犢肉,據說孕婦吃這類肉食會使孕期延長,而牛羊肉、雞蛋、骨頭湯等都是孕婦不可缺少的營養食物。過去農村婦女分娩時有助產婆接生,如今農村婦女擺脫了舊的思想桎梏,愿意到縣醫院或鄉衛生所生孩子,大多數請接生員接生。
誕生禮,藏語叫“旁色”,“旁”是污濁的意思,“色”是清除,也就是說清除晦氣的活動。藏族認為,小孩出了娘胎,會帶來許多污濁和晦氣,舉行這個儀式,便是要為孩子清除污穢,預祝健康成長,同時,也祝產婦早日康復。據有關學者考證,“旁色”儀式從1500多年前本教時期流傳下來,是由本教的一種祭神方法演變而來。
藏族小孩生下來的第三天(女孩是第四天),親朋好友攜青稞酒、酥油茶、肉、酥油、禮金及給小孩的衣物等前來祝賀,并舉行旁色儀式(旁色,藏語意為清除晦氣)。旁色是吐蕃時期留下來的古老儀式。這天早上,人們在生了小孩的人家門口放一堆小石子,生的是男孩,便堆上白堊小石子;生的是女孩,什么石子都可以,并在石堆旁燃燒松柏香枝。前來祝賀的人們,首先在石堆和香堆上撒上糌粑面,然后再進入主人家門。客人進屋,先給父母和襁褓中的嬰兒獻上哈達,而后敬酒、倒茶并獻禮,然后端祥初生嬰兒,對孩子說些吉利祝愿的話。有些農戶還為前來給嬰兒除穢的親友舉行湯餅宴。“旁色”結束后,便給孩子取名。取名是件鄭重的事,一般請活佛或村里有威望的長者進行,也有的是由父母起名。在江孜有的農村也有讓新生兒的姑媽起名的習俗。取名者根據家人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來決定嬰兒的名字,總是起一些表示吉祥的名字。
孩子滿月之后,選擇一個黃道吉日,舉行出門儀式。這天小孩要換裝,一般從家門出去往東走,以圖吉利。有的第一天到寺廟朝佛,目的是祈求佛保佑新生兒一生平安。孩子第一次出門,往往在嬰兒鼻尖上擦一點鍋底的黑灰,意思是使嬰兒在出門時不被魔鬼發覺。
過去平民百姓向活佛或喇嘛求取名字時,沒有什么特殊儀式,只需向活佛或高僧敬獻一條哈達、幾兩藏銀,說明嬰兒性別。貴族等上層則常常將嬰兒抱去向活佛獻發,活佛剪去嬰兒一小撮頂發以此象征剃度,然后取一吉祥的名字。如孩子長大后出家(或在家)為僧,仍需經堪布、翁則或活佛等高僧重新剃度取法名。活佛、堪布等在給孩子取名時,常把自己名字中的兩個字加在嬰兒名字中,如:活佛名叫“阿旺赤列”,他就給人取“阿旺頓珠”、“阿旺卓瑪”或“赤列朗杰”、“赤列曲珍”等名。但也有不含自己名字的成份而隨便取名的。在西藏城鎮和農村,請活佛和喇嘛取名較為普遍,因此,城鎮和農村的人名比起牧區人名,宗教色彩更為明顯。
關鍵字: 人生 傳統 多子多福 生育 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