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梵凈山
梵凈山簡介梵凈山,位于貴州銅仁境內,跨印江、江口、松桃三縣,其三大主峰——鳳凰山海拔2572米,老金頂(梵凈山)2494米,新金頂2336米;最高峰鳳凰山雖不是貴州第一高峰,但也是武陵山脈第一峰。梵凈山山高林密,其山亦雄亦險,亦秀亦柔;溝壑眾多,山澗常年不斷,聚成條條溪流奔向四面八方,養育黔東兒女。梵凈山更是物種豐富之地,保護區內有植物種數2000多種;其中,高等植物有100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珙桐等21種,并發現有大面積的珙桐分布;脊椎動物有382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黔金絲猴等14種,黔金絲猴就生活在梵凈山莽莽的原始森林之中。1978年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同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主要保護對象為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梵凈山還是佛教圣地,“梵凈”二字,即含佛家超凡脫俗之意。自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始,建梵剎廟宇,鑿朝山便道,成為與峨嵋山、五臺山、普陀山、九華山遙遙相對應的佛教名山。山上廟宇殿堂星羅棋布,各處建有承恩寺、報國寺、釋迦殿、彌勒殿等大小寺庵48座。梵凈山是繼五臺山(文殊道場)、峨眉山(普賢道場)、九華山(地藏道場)、普陀山(觀音道場)、雞足山(迦葉、彌勒道場)之后的中國第六大佛教道場。對于大多數國人來說,對梵凈山的印象恐怕還是來自中學地理書那張著名的蘑菇石照片,蘑菇石是梵凈山的精魂,許多攝影家、畫家以它為題材創作了一系列藝術杰作,它已作為梵凈山的象征。萬卷書是梵凈六大奇觀之一,早已聞名于世。古人有詩贊曰:“牙讖玉軸是誰儲,萬卷堆來混代初;遍地縱遭秦火劫,名山還有未燒書。”賦予此景人文的光輝。一個人的梵凈山說實話,我也算是喝梵凈山水長大的,但第一次登上梵凈山卻是在99年端午節前后。那時,已經工作數年了,要不是到當年情感上出了點問題,想上山發幾天呆,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與梵凈山有緣。不過,當年上山可不是要去出家,只是想四處走走而已,卻不曾想到在山上呆了四五天,其間從黑灣河兩上兩下,在從印江一側下山的那天早上才欣賞到壯麗的日出與云海——多年以后,當我再一次來到梵凈山時,遇到常年在山上從事攝影的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代恒樹先生,提起當年那次云瀑時,代先生亦感慨那是他多年來在山上看到的最最漂亮的云海,而當時山上除了常駐的人僅僅只有我們兩人欣賞到了人間難遇的美景。可惜的是,那時我還沒有玩相機,也就沒有留下任何影像.......04年的平安夜剛過,我匆匆的收拾好行囊,開始了我的第二次梵凈山之行,這回我上山終于有了明確的目的--拍雪景,而我的裝備則是f75、nikor28~85、nikor75~300g還有單位的nikon5700一臺,一年前我剛剛走上了攝影這條漫漫的不歸路。這次在山上,遇上了暴雪,山上又是只有我一個游客,待風停雪止后,絕美的風景又出現在我的眼前......可惜,初入攝影之門的我還是個菜鳥,面對美景卻不知從何下手,只知狂拍一通,很多片子連三腳架都沒用。回來后,自是遭朋友嘲笑.......06年元旦,再次尋雪而來卻在霧中覓食了幾日,失望而回.......半年年,世界杯前夕,為了再睹當年云海奇觀,我選擇了端午節前再上梵凈山,呆了數日,卻空手而歸.......今年,本想4、5月間上山拍杜鵑花,卻因工作繁忙而未能成行,只待明年或是更遠的將來再行計劃了......而梵凈山,正像黔東南、草海、梭嘎等地一樣,此生只要還在行走,就一定還要再去n次......哪怕是一個人行行走走。這個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凌晨6點過的天空。陰與陽(反轉)。凌晨,老金頂下的鎮國寺(nikon5700)。通向蘑菇石之路。新金頂腳下的云海一側屬于印江管轄(nikon5700)。一夜暴雪并沒有把所有的地方覆蓋。云海還在形成中.......萬米睡佛(nikon5700)。萬米睡佛(反轉)。從西線印江一側登山不禁輕松,還能在沿途不斷的欣賞到山脊兩側的風光×(反轉)。陽光下的迎雪面。從南線江口一側看新金頂,怪丑......雨季初晴的蘑菇石(反轉)。破曉時分......夏天,蘑菇石觀晚霞。大師、“翻天印”、蘑菇石.......霧中的新金頂,其上的建筑為釋迦殿和彌勒殿。冬天,萬米睡佛的倒影印在西線山背上,而其上的山脊正是從西線印江上山的路線。相比從南線江口上山,南線山勢陡峻,相當艱辛;而西線山勢要平緩的多,兩邊視野開闊,在原始森林中穿行,不斷能欣賞到山脊兩邊的景色;而在南線則是行進在密林和陡峭的山中,除了埋著
關鍵字: 九華山 原始森林 普陀山 梵凈山 蘑菇石 金絲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