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草海觀鳥3
草海位于云貴高原東部,貴州省西北部威寧縣城西南側,有“高原明珠”之稱。草海的歷史是一個變遷的歷史,總體上可分為自然衍化和認為影響兩個階段。據考證,草海形成于15萬年以前。早在更新世紀初,草海的雛形是一條古河道,曾經是長江上游洛澤河一級支流的河段。到中更新世紀末,由于地質構造運動和斷層構造活動,使草海斷塊下陷而積水成湖,草海得以生存。之后,由于草海下游的地區地下裂隙通道、落水洞等巖溶作用發育以及河流溯源侵蝕作用,草海漏水而成無水盆地。1857年,“落雨四十晝夜,山洪暴發,夾沙抱木,把盆地大部分落水洞堵塞,水淹盆地,草海得意復蘇。”草海復蘇后,水域面積達45平方公里。從1958開始,草海即多次遭到認為破壞,尤以1958年和1970年為最。由于每年6、7月雨季時節,草海常因洪水泛濫而淹沒湖濱的滇黔公路干道及部分農田,形成水害,為保證交通、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有關部門于當年實施了排水工程,草海水域面積減少到31平方公里。1970年,為了得到更多的耕地,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開始了大規模的排水工程,用了兩年多的時間,耗費了130多萬元和200萬個勞動工日,炸毀了草海出水口的大橋節制閘,到1972年,草海僅存約5平方公里的水面,而原計劃造田46500畝的打算也落空,僅開墾出農耕地5700余畝,而有高原名著之稱的草海卻就此消亡。草海消亡的后果是什么呢?貴州師大教授黃威謙主持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草海排水后使局部地區氣候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空氣濕度減小,威寧當地大氣中每年損失970萬噸水汽,大氣降水量減少,年均氣溫降低,災難性天氣增加,春旱加劇,夏季低溫,秋雨增多,大風、冰雹增多,霜凍加重,對農作物生長十分不利;由于湖泊消失,地下水位降低,流量減少,湖濱周圍村寨井水干涸,水質礦化度增大,生物種類減少,遷飛鳥類幾乎絕跡,等等。有鑒于此,專家,學者和公眾一致呼吁恢復草海水面,重建草海濕地生態環境。1980年貴州省政府決定恢復草海水域。1981年動工蓄水工程,1982年水面恢復到25平方公里。1985年,省政府決定建立草海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及其珍稀鳥類為主要保護對象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并列為省級重點自然保護區,成立保護區管理處對草海進行管理。1992年草海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草海重新蓄水后,水生植物、鳥類、魚類的種群數量逐年增加,草海開始真正復蘇。草海海拔2172米左右,素有高原明珠之稱,是貴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濕地淡水湖,它的生態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草海生態系統比較完整,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同時又因為湖底存在的1億噸的泥炭,但部分的沼澤地形成了溫度較適宜的濕地撐著小船通過這個人工渠道進入草海,據考證:草海已具15萬年以上的歷史了....引用:“草海被認為是世界水生植物種類最繁多、世界黑頸鶴越冬聚居最多和世界觀鳥區中最佳的淡水湖泊,在科學界又被稱為“物種基因庫”和“露天自然博物館”。眼前的草場風平浪靜,靜的背后是滄桑,如今當地的民眾對草海的生態保護有了全新的認識,他們過去因為窮,打鳥賣,與草海爭地,現在知道正是因為窮,才要保護好草海,破壞了它是要遭到懲罰的,因為這里是自己的家園.
關鍵字: 保護區 國務院 水生植物 淡水湖 獨一無二 自然保護區